军报:解放军用10年炼成真正能打仗的雄师劲旅(2)
跳出“村村点火”的旧模式,赢得后发优势——“转”向信息化
这是曾经让人说不出来的一种苦涩。
世纪之初,全军性演习,现场指挥的总部首长面前摆放着各军兵种不同体制的十几种指挥终端。部队演习,野战指挥所两台指挥车近在咫尺却不能联通。如何跳出信息化建设“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如何赢得后发优势?一个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摆在了全军官兵面前。
这是让人感到开心愉悦的一刻。
2011年秋天,黄海之滨,由北海舰队牵头,陆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参加的联合演练在海天间拉开帷幕,海军预警与陆空雷达融合组网,水面舰艇与空中战机联手抗导,潜艇导弹与岸岛火器合同打击。强大的“网聚能力”让信息战场雏形呈现在百位将军面前。
回望巨变背后的历史印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军部队围绕加快转变作出的艰辛探索和收获的一串串果实。
——训练基础,从机械化装备向信息化装备转变。一体化指挥平台配发全军,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作战信息获取、融合、分发、共享训练。成都军区司令部用一年时间展开“换枪”工程,带动各级指挥员能力素质升级“换代”。
——训练内容,从单一合同战术向诸兵种联合训练转变。未来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联战必须联训。一时间,陆上合成军师旅团营驰骋沙场,海上联合机动编队驶向远海,空中多机种编队激战蓝天……联合训练成为各军兵种训练转变的强大引擎。
——训练条件,从自然条件向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转变。总部下发《关于加强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的意见》,随后“砺剑-2007”复杂电磁环境下联合火力打击研究性演习打响,牵引全军部队走进“电磁丛林”,制胜“五维战场”。
——训练形式,从自主协同式向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转变。全军下大力破解有硬件缺软件、有软件缺数据、有数据缺共享难题,整合四通八达的信息流,生成以信息主导的新质战斗力。
——训练模式,从传统训练方式向模拟化、网络化、基地化训练转变。北京军区某基地每年砺兵数万,“空战实验室”让飞行员在斗室之中激战“蓝天”……宁沪杭军事训练协作区里,来自三军部队的4700多名指挥员同时在网上展开演练,真正实现仗在一起打、兵在一起练。
2011年3月,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网上对抗演练打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多个训练基地和全军数十个作战单位同台对抗,情报信息在三军网络间流动,战斗在“五维”空间展开。硝烟未散,参演三军指挥员面露喜色:在网络催化作用下,部队加快了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紧贴作战对手、紧贴作战任务、紧贴作战环境练精兵——“实”在对抗中
2009年8月,“跨越-2009”演习拉开战幕。4大战区近5万名官兵,跨越多个战区、5个省市,集结在陌生地域展开激烈搏杀。
这场弥漫在华北、西北、中原、西南大地的战火硝烟,开启了我军大规模跨区远程机动训练的序幕。有外电评论:这次演习显示了人民解放军追赶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展现了积极构筑多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渐增优势。
练即战。2011年秋,北京军区7个师旅围绕使命课题开展城市综合防卫、特种作战等3个方面的内容真打实抗,首都防空的重大课题取得新进展。与此同时,全军坚持紧贴作战对手、紧贴作战任务、紧贴作战环境练精兵,部队实战能力大幅提升。
实打实投实爆为战斗力生成提速。盛夏时节,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导弹精确命中目标。第二炮兵某旅创造发射百余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纪录,印证实打实投实爆训练带来的实效。
神形兼备的“蓝军”让对抗训练成为常态。今年8月,北京军区某旅整体搬进大漠训练基地,组成专业“蓝军”。10年来,全军各军兵种部队组建各类“蓝军”,让对抗训练成为常态,砥砺出一支支真正能打仗的雄师劲旅。
检讨式练兵让每次战斗都能“打一仗进一步”。2006年秋天,“确山-2006”演习总结半小时,2分钟讲成绩,28分钟讲问题,讲得参演部队主官坐立不安。有外电评论,中国军演出现新拐点,务实考风演风劲吹演兵场。
成就已属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军事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令觊觎者放弃野心,让友善者常怀敬意,给带兵者足够自信,保用兵者征战凯旋。
实现这一期望,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改革发展之路还很漫长!(胡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