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伪装到主动伪装 信息化战争催生伪装革命 (2)
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灵活地运用欺骗伪装措施,隐真示假,以假乱真,诱使北约上当,使得北约侦察监视系统时常中招,昂贵的精确弹药准确地投向假目标。
研究表明,若南联盟军队再坚持一段时间,美军的精确武器库可能告罄,科索沃战争将会是另一种结局。战后,美军总结经验时认为,“与其对敌人通过伪装活动造成的假象信以为真,还不如视而不见。”
通常情况下,伪装对作战优势的调控效果主要借助谋略作用,通过信息流掌控力量流而实现。
第四次中东战争前夕,埃及巧打历年军演牌,采用白天部队向苏伊士运河集结,傍晚一半人员撤回驻地;白天前运渡河器材,傍晚空车开回等方法,逐渐在苏伊士运河西岸集结了大量兵力和渡河器材,对以色列驻军构成绝对优势。结果埃军仅用20~30分钟的时间,以伤亡208人的代价,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以军苦心经营6年、号称突不破的“巴列夫”防线。
除谋略外,新型伪装技术的引入更会大力提升伪装调控战场优势的效率。
遁形伪装方面。据外刊报道,瑞典和乌克兰已分别研制出多波段快速部署伪装系统和“挡帘”应急伪装系统,这些系统在接到威胁告警后数秒钟内即可完全展开并遮蔽目标,双方的明暗优势瞬间就会发生转移。
变形伪装方面。以色列埃尔蒂克斯公司研制的“黑狐”系统,不仅能模拟制造与被掩护目标一模一样的热辐射背景,实现隐形效果,而且还能通过特殊技术,把坦克伪装成汽车或奶牛迷惑对方。
示假伪装方面。设置假目标虽为古老的伪装方法,但引入新型伪装材料后,使得敌人纵有慧眼也难识别。目前,俄、美、英等国军队都研发装备了各具特色的假目标。
俄军采用新型合成导电热敏材料制作的假目标,重量轻,数分钟就可以设置完毕,其假步战车光学、红外、雷达欺骗成功率达75%以上;美军蒙皮式假目标可将空中识别距离缩短到500米;英军充气假目标可将双筒望远镜对其识别距离缩短到300米以内。
从“被动伪装”到“主动伪装”,真装备与假装备同时研制
正如单纯的防御无法使战争获得彻底胜利,传统的战场伪装由于把行动的着眼点主要置于保命护体上,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消极性,因而对胜利的助推作用发挥受限。
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虽然通过巧妙的伪装措施,使一半以上的人员装备在战场上生存下来,但终因战略上未粉碎北约空袭企图,战后饱受质疑。
美国军事专家认为,最好的伪装不但要能够为人员装备创造一个安全的战场环境,更应为作战能量的有效释放提供支撑,否则毫无价值。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场伪装,一方面面临着先进的侦察监视技术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得益于新型伪装技术的研发,通过与其他作战手段不断融合,逐步向主动伪装和积极伪装方向演进。
2002年,美国陆军投资5000万美元,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士兵纳米技术研究所”。该所运用“主动伪装”技术研发了一种新型作战服。老式作战服以“被动伪装”技术为主,只能提供一种伪装颜色,而新型服装作战服配备有大量的传感器,能够根据士兵所处作战环境的变化,调整伪装迷彩的着色和图案实现隐身效果。
受工艺制造水平所限,历史上大部分的伪装器材和设备与其伪装对象通常分开设计,单独生产。只有在战时,才会根据需要以“拉郎配”的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是否具备主动伪装能力已成为评判武器装备性能的重要指标。在作战需求牵引和军事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上,武器装备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阶段,就会为其量身打造可与装备完全融为一体的伪装技术和设备,通过综合考虑装备外形、结构、材料以及声、光、电、热等特性,使武器装备本身就具有“主动伪装”的能力。
俄军研制的BMP-2装甲车综合伪装系统,就是集装甲车与伪装网、迷彩伪装、热烟幕装置和烟幕弹于一体的综合化的运动目标伪装系统,美军的“陶”式导弹发射车也是一种集发射车和双重结构迷彩、热屏蔽装置、成套角反射器等于一体的综合伪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