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边防连:组建以来官兵牺牲5人 终生残疾6人
阿里高原,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三座巍峨连绵的山脉在此交汇,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冰峰连绵,白雪皑皑,高寒缺氧,险关重重。驻守在这里的阿里军分区扎西岗边防连一代代官兵,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连队先后被总参谋部、兰州军区表彰为“边防工作先进单位”,6次被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和标兵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攀过4道石障,趟过3条冰河,翻越3座雪达坂……这条巡逻路充满艰险,步步惊心动魄。官兵义无反顾,走向两个石砌的大字:“中国”
这是一次寻常的巡逻。透过厚厚的防风眼镜,排长加央欧珠的目光沿着冈底斯山脉向前延伸……
脚下这条巡逻路,在连队防区内最长、最险:往返128公里,最大高差达1650米,陡坡七八十度,多半要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雪山上蜿蜒行进。途中,他们要攀过4道石障,趟过3条冰河,翻越3座雪达坂……
“既然来边防当兵,巡逻就是天职,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四班战士刘海刚第一次随队出征,信心十足。然而,风越刮越紧,气温越来越低,不时有冰雹袭来。很快,狂风暴雪打得人抬不起头,能见度几乎为零。加央欧珠指挥大家手拉手前行,每隔几分钟就停一停,调整呼吸,清点人数……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翻越一座海拔近6000米的冰达坂时,巡逻官兵贴着冰坡艰难地向上攀爬。加央欧珠在前面凿冰开路,其他人跟在后头,手脚并用,人人头上脸上挂满冰碴,远看好像一群背枪的“圣诞老人”。
高原反应越来越严重。50米休息一次,30米休息一次,10米休息一次……刘海刚和战友们筋疲力尽,头疼欲裂。战士雷田头晕耳鸣,班长白玛多杰在他眼前说话,他只看到班长的嘴一张一翕,却什么也听不见,只能从口型上判断是在提醒自己“注意脚下!”
突然,前面有人踩落一块石头,几十块石头随后翻滚着呼啸而下。为躲避落石,列兵程卫军一脚踩空,身体顺着冰坡下滑,幸亏被一块巨石挡住……
像这样艰险的巡逻,对于扎西岗边防连官兵来说是“家常便饭”。近10年来,官兵在巡逻途中遭遇泥石流和暴风雪袭击80余次,32名官兵曾掉入冰河或雪坑。自组建以来,连队有6位战士因伤终生残疾,5位官兵长眠雪山。
征服了冰达坂,巡逻队来到一处背风的山坳休整。在一块约10平方米的平地上,两个石头拼成的大字刚劲有力:“中国”。
排长加央欧珠深情地对新战士们说:“这里环境恶劣,但是一山一壑都是国家领土,一石一峰都是主权象征,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母亲的肌肤,我们能让母亲受到伤害吗?”
“不能!”战士们的回答在雪山间久久回荡……
风雪巡逻路上,官兵抢救孕妇,迎来婴儿降生的啼哭。长长的边关路,一头连着边疆群众的心,一头连着戍边战士的心
巡逻分队走出风雪,进了一个小村庄。
在一座土屋前,官兵停下了脚步,几名老兵敲门进屋。酥油灯下,一位藏族老阿妈停下手里转动的经筒,向空中伸出手:“金珠玛米!”排长加央欧珠握住老人的手:“阿妈,我们来看你了!”
这位孤寡藏族老人患有白内障,但她听到官兵的声音,却像亲人一样熟悉。战士们分头忙活起来,有的帮老阿妈加固支撑屋顶的树干,有的打水扫地,有的收拾柴草。军医于宏洲给老人做了体检,战士们给老人洗脸洗脚、剪脚趾甲……
扎西岗,藏语意为“吉祥的山岗”。长年来,官兵在巡逻路上播洒温暖,把满腔热忱献给沿途藏族群众。典角村藏族小女孩尼吉拉姆因车祸双腿骨折,官兵立即把她送进了乡卫生院,全连捐款8000多元为她治伤。尼吉拉姆腿伤痊愈后,给连队送来一幅绣着“尼葛古布”(藏语:光明和希望)的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