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输航空兵出国执行任务准备时间仅需2小时
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团,曾在青藏高原开辟20多条空中航线而被誉为“昆仑雄鹰”。
回望这支英雄部队的航迹,从1951年组建以来,先后上百次圆满完成重大军事演习、抢险救灾和科研实验等任务。全团先后有两个飞行大队被授予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二等功达9次。
是什么使他们不断续写着辉煌和传奇?
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完成任务的根本
玉树人民不会忘记——紧急空运第三天,一架满载伤员的飞机起飞前发动机供电线路突然断开。由于高原低温,机务人员连续焊接失败,飞机无法启动。紧要关头,特设师范文红不顾直流电对身体的伤害,毅然用手直接将电线断裂处捏在一起,用身体当导体启动了发动机,为挽救104名重伤员赢得了宝贵时间。
同样是抢运伤员。时任副团长的丁毅带领机组人员,在没有夜航设施的情况下,依靠几盏马灯打破了海拔近4000米的玉树巴塘机场不能夜航的纪录。
“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就敢于克服任何困难。”已是团长的丁毅说。
正是这种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从1998年抗击特大洪水到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从汶川抗震到舟曲泥石流救援,这个航空兵团官兵在蓝天白云间铺就了一条条“通天路”,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2008年2月6日,除夕之夜。这个团接到增派两架飞机支援雨雪冰冻灾区的命令,正在食堂和飞行员以及来队探亲的家属一起包水饺的时任团长胡纪峰、副团长王全胜研究决定,任务由家属已在部队驻地随军的飞行员担负,长期两地分居的留下来过春节。
没想到命令一宣布,意见最大的竟然不是飞行员,而是从外地来探亲的家属们,“最需要关照的不是我们,而是灾区的群众”。
没办法,团领导只好按照正常值班顺序派出2个机组。
“那一夜,感动的不仅是在现场的官兵,还有在天上执行任务而守岁的70多名机组人员。”胡纪峰回忆说。
实战化训练是完成任务的关键
2005年8月,“和平使命—2005”演习在胶东半岛展开,这个团奉命将空降兵某部空投到阵地。
当王全胜和战友们驾机飞临演习场时,空投空域笼罩着一片白云。尽管后来在云上空投取得了成功,但官兵们还是捏了一把汗,“毕竟这样的训练开展不多,不一定每次都能侥幸成功”。
演习结束后,这个团针对性地开展了云中云上空投训练。这一训练的成果,在同样多云的汶川抗震中显现出来。全团官兵完成全军空投救援物资总量的70%,没有一次出现偏差。
“任务需要什么,平常就练什么。”王全胜说,全团始终把贴近实战训练作为提高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训练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课目,当气象条件不具备时,用暗舱罩将飞机前端唯一能目视的风挡玻璃蒙上,提高飞行员依靠仪表飞行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为了提高夜间空投的精确度,将空投靶标的灯光部分遮蔽,增加飞行员的识别难度。
为了让飞行员熟悉国内机场,自主研制了飞行模拟训练系统……
训练难度的提升,带来的是战斗力的跃升。国内紧急出动训练,以前需要1个半小时,现在不到1个小时。出国执行任务,以前需要1个星期准备,现在仅需两小时。
安全是完成任务的基础
41年安全飞行无事故,这是一个让人震撼的纪录。
当鲜花和掌声不断涌来时,空军运输航空兵某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军功章里,有机务人员的一半。是他们默默的付出,才保证了飞行的完全,才保证了任务的完成。
上世纪90年代,当这个团列装大型运输机时,随机设备非常缺乏,甚至有的说明书中连原理图都找不到。
“困难,压不垮中国军人。”曾经也是机务人员的副团长王卫说,为了快速掌握飞机的维修技术,没有人能说清楚那段日子熬了多少夜、放弃了多少个假期。
但正是这个营级编制的机务大队,研制了各类检测设备90套,其中31个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空军技术革新成果奖。
“在提高修理技术的同时,我们还从维修管理模式上创新,设置质量控制室、维修计划室、安全监察室和综合监控室,实现了机务保障由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王卫说,现在机务人员完成一台发动机的更换,时间只需要原来的三分之一。
此外,这个团还积极学习借鉴民航机组资源管理理念,全面推行读卡操作的检查单制度,实现了飞机维修、驾驶和特情处置的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大大降低了人为差错的几率。(张玉清、黄书波、赵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