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凌:八一飞行表演队已达世界一流水平(图)
徐勇凌:八一飞行表演队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8月26日晚,当我从央视新闻中看到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十4机、6机编队表演时,我被彻底震撼了。立即给战友们拨去祝福的电话:“每一次超越都是在不经意间慢慢实现的,只要我们坚持追赶的脚步!”这是我由衷的祝福,也是热切的期盼。因为在我看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世界一流飞行表演队的水平。
对于这样的评价,许多人或许会表示怀疑,在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之前,我首先必须回答另一个问题:表演飞行的“花拳绣腿”对实际空战有何意义呢?因为,提出这样问题的恰恰是那些资深航空迷,甚至是专家。
就像体育竞技项目大都来源于军事目的,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技术的专业化,体育成为一门专门的技术和艺术,今天的人们似乎很少关注体育之于军事的重要性,但对于那些从事军事工作的人,体育依然是必不可少的训练之一。飞行表演也是如此,它脱胎于军事飞行,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飞行形式,谁能说其中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创意,对空中作战没有意义呢?因此,各国空军都把表演飞行作为一种特殊的飞行来研究,并着力培育自己的高水平表演团队就不足为奇了。而我则见证了空军八一歼十飞行表演队的成长历程。
2008年秋,当我来到云南某部队,与驻滇空军某部共同研究歼-10飞机空中加油训练时,作为空军歼-10首飞飞行员的严锋,却没有在加油飞行的团中名单中。当战友们热火朝天地练着加油编队动作时,严锋却独自一人驾驶歼-10战机,在机场上空表演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动动作,这些动作是他独创的。机场餐厅里严锋坐在我对面,一边吃一边和我聊空中的飞行动作,这是他为即将在11月召开的珠海航展设计的一套动作,而08年的珠海航展也将是歼-10在世人面前的第一次亮相。
当年的11月,当严锋用一套惊世骇俗的起飞垂直跃升开始他的飞行表演时,或许还没有想到他会成为未来八一歼十飞行表演队的队长。短短5分钟的表演使歼-10和严锋的名字,迅速占据了第二天国内外各大报纸的版面,但又有谁真正懂得那一飞冲天跃升背后的技术含量。对于传统二代机而言,起飞离陆速度接近第二速度范围,是动态极易发生变化的阶段,一般机动都谨小慎微,更何况垂直向上机动。但歼-10凭着超强的动力和良好的操纵性,则可以在很小的速度完成向上机动,只是对飞行员的操控技术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因为由于能量的相对不足,向上机动已经很困难,而到达顶端向下机动的高度空间更是难以达成,因此,飞行员对于垂直跃升中的能量要有超强的感知和精确的控制。
2009年的4月,我来到成都参与研究歼-10飞机改装表演机的相关事宜,那时表演机的整体方案还没有最终确定,拉烟罐等配套设备还没有最终定型,而11月的沙河机场空军节表演却后墙不倒,表演机研制周期的紧迫令我感到巨大的压力。当我开完会议回到沧州,天空中传来巨大的轰鸣声,刚刚组建的歼十飞行表演队已经拉开了大强度训练的序幕。表演队组建之初严锋就提出要打破编队距离的限制,与国际接轨采用无缝连接的超密队形,在这样的编队中飞机与飞机间其实是互相咬合的,只用高度差来确保飞机互不相碰。这种队形要求各机的机动动作绝对的精准。而对于那些从来没有尝试过低空表演的队员来说,这种转变要实现两个超越,一是超越对超低空密集编队的恐惧,二是实现由状态控制到目标跟踪的飞行模式的超越,所谓目标跟踪就是以编队同伴为参照,确保飞机间的空间位置。目标跟踪的飞行模式是一种极易发生震荡耦合的高难操控,飞行员既要保持操控的高频率,还要把握操纵行程的微量移动,因为在如此密集的队形中,任何一次动作的突变,都将引起整个队形的混乱。用行话讲,就是用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绝对运动,确保表演队形的相对静止。
2009年11月15日,因大雪而推迟的空军建军60周年飞行表演终于上演了。空军试飞英雄李中华亲自解说,歼-10第一次以四机队形在国人面前亮相,那些曾经痴迷于“雷鸟”和“勇士”飞行表演的中国军迷们,终于在家门口看见了我们自己的三代机编队表演。那些冒着严寒等待已久的军迷们说,这一趟我们值了!尽管那时歼-10表演机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涂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