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红色末代举人”:死于国民党屠刀之下
在井冈山,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曾是清朝最后一期科考举人;他曾拥护推翻满清王朝、支持民主共和;他曾因愤于袁世凯复辟篡位毅然辞官归故里;他身为县清乡局局长,却暗中支持绿林武装“马刀队”;他作为官宦人物,却因支持共产党武装割据而惨死国民党当局的屠刀之下。他,就是被当地人誉为“红色末代举人”的刘应岳。
辞官归故里
井冈山黄洋界北麓,群山巍列,林木遍布,形成了一条地势险峻的长达十余里的大峡谷。峡谷两边散落着大大小小二十多个村庄,其中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子叫乔林。刘应岳就是乔林村人。
1875年,刘应岳出生于一个富康的书香门第。他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是十里山乡出了名的才子。刘应岳从湘赣边界三县客籍最高级学校--龙江书院毕业后,考入南昌一所学校。1903年,在清代最后一期江西省城乡试中,29岁的刘应岳考中为举人。
乔林刘家系大姓望族,为彰显祖上恩德,也给后人树立读书致仕的榜样,于当年在刘氏宗祠门前坪地竖立了一对高达7米的“举子桅”。桅杆由两块凿造精细的长石条夹住,夹石的上段中心凿有石孔,与桅杆的中孔相平,以木条横闩加以固定。夹石的底部为石质座基,埋设于地,露出地面1米有余。这对桅杆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制度留下来的一件难得的物证。
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传承封建帝制的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二年(1913年),拥护推翻满清王朝、支持民主共和的刘应岳,由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任命为星子县知县。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承受帝位,以“洪宪”皇帝身份接受百官朝贺。有愤于袁世凯复辟篡位,刘应岳毅然弃官回乡。此后,他广结有识之士,议论时局,痛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罪行,抨击宁冈土籍豪绅勾结北洋军阀委派的县政府丝毫不以民生为念,剥削民众,横行乡里。刘应岳因正义刚直的秉性和敢作敢为的举动,在宁冈绅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暗助“马刀队”
1925年春,由北洋军阀掌握的宁冈县县公署,任命刘应岳为县清乡局局长。当局之所以选择刘应岳出任此职,很大程度上是想以客籍人来对付半冈山的“马刀队”。
“马刀队”是一支以半冈山为巢穴的绿林武装,其成员多数是生活无着和不甘忍受欺压的客籍农民,大头领为胡亚春,二头领即为中学生出身、因与官府豪绅结下深仇而被迫投身绿林的袁文才。“马刀队”虽然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但常常下山向土籍豪绅“吊羊”,甚至危及土籍民众。因此土籍绅民曾多次向县公署乃至省政府呈告,要求派军队围剿“马刀队”。
1925年得8月,江西省督军蔡成勋派北洋军某部牛文田团进驻宁冈。该团派出营长赓音珠率部驻于茅坪,欲向半冈山进攻。刘应岳内心同情“马刀队”和袁文才等人,就派遣心腹密赴半冈山,向胡亚春、袁文才通报军情,便于他们从容应对。赓音珠营接连采取了多次行动,都被“马刀队”击败,还死伤了十余人,不得不退下山来。
事后,宁冈大土豪陈家骏、谢述庭等人得知刘应岳提前向“马刀队”通报了军情,就分别向江西、湖南两省政府呈告,举报刘应岳“竟与匪类暗通款曲,家藏之枪也纳于匪类所用……军未出发而匪已先避,致使进剿军损人失枪,无功而退”。
北洋军队对“马刀队”的进剿难以奏效,加上“马刀队”时常下山对土籍富绅实施报复,宁冈土客籍矛盾愈演愈烈。1927年8月,鉴于陈家骏等豪绅30余人联名一再呈告,呼吁派兵,江西省督军方本仁指派滇军祝如皋第二十八团开入宁冈“剿匪”。
面临强敌进剿,袁文才只得暗暗前往拜见刘应岳,以讨解围之计。袁文才先是派精干人员以重金贿赂滇军团长祝如皋,给几个营长也送了礼金,并佯称准备下山缴械投诚。然后请刘应岳以县清乡局局长名义面见祝如皋说项。刘应岳称袁文才等并非匪类,实是土籍富绅对客籍民众欺压太甚,所以酿成两籍不和而互相残杀。言谈中,刘应岳还夸大“马刀队”的实力,称政府军难以剿灭他们,而等政府军撤走之后,“马刀队”的报复会更加厉害,为两籍民众利益起见,不可单独进剿袁文才部。祝如皋等人并非没有军事头脑,知道要在深山密林剿灭“马刀队”的确不可能,弄不好就要吃大亏,那个赓音珠营长就是前车之鉴,再说他们衣袋里都装了对方的金银,于是便以“土客两籍自闹矛盾,正规军不宜介入”为由,迟迟不向半冈山发兵。
数日之后,袁文才按照刘应岳所讲的,派人在茅坪香包垅山上做了几十座假坟,竖起墓碑。刘应岳领着祝如皋等人到坟场察看,证实客籍人是死了不少。祝如皋等又到灯挂形一带察看了地形,得出的结论是要在大山中对付“马刀队”,就像拳头打跳蚤那样困难,倘若在这里被“马刀队”暗算,真是太不值了。祝如皋等权衡利弊,决计给刘应岳做个顺水人情。没过几天,袁文才又派人送来七八支破旧的步枪,表示向政府军缴械。这样一来,祝如皋更是有了退兵的理由。
祝如皋部的退走,使“马刀队”和客籍民众避免了一场战祸,也对化解土客籍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许多土籍绅民也从内心感谢刘应岳用计屏退进剿军,保护了地方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