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首支预备役保障旅一次可运物资上千吨
“轰轰轰——”辽西某训练基地炮声隆隆,红蓝两军激战正酣。
“报告!左翼突击群正面攻击受挫,伤亡较大。野战医院难以完成伤员收治!”
“命令: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卫生营立即在四平山以西地域开设野战救护所!”
一声令下,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卫生营实兵实装迅速从疏散隐蔽地域前出。10分钟后,机动至配置地域展开现地搜排、构工伪装;25分钟后,37平方米的医疗指挥帐篷搭建完毕;70分钟后,战伤救治组、手术组、防疫组、核化伤救治组等主要功能科室搭建完毕……
这是前不久辽宁某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参加某集团军“旋风123”演习时的情景。
该旅是我军首支预备役后勤保障旅,前身是1983年组建的中国第一支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旅副参谋长刘震宇向笔者介绍:“我旅战时担负战区机动支援保障任务,可一次运输物资1500余吨,能在野战环境下完成坦克、火炮、车辆抢修,可满足一个师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攻战斗的后勤保障。本次参演,是旅卫生营在集团军编程内担负卫勤支援保障任务。”
战斗打响,险情频出。
数十名佩戴“红十字”袖标的卫勤保障人员穿梭在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搜寻伤员,冒着“枪林弹雨”进行止血包扎……
机降分队遭“敌”伏击,官兵伤亡较大。“先遣医疗分队迅速赶赴现场救治,空中后送医疗分队立即乘救护直升机飞往事发地点。”指挥组立即下达任务。
首批17名“伤员”很快被送到了救护所。“立即包扎固定、伤口缝合,医疗保障组输血准备!”床边彩超、CT等一批新型医疗设备开启运行。医护人员手法娴熟,配合紧密。
面对导演组设置的难题,指挥救护组全力应对、指挥若定,战伤救治组紧急救护、忙而不乱,分类后送组衔接紧密、有条不紊。快速的反应,高效的协同,得益于该旅平时就建立起的动员演练常态化机制和平战结合保障模式。
战伤救治组组长、锦州市某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龚健说:“我们将战创伤救治与平时应急救治有机结合,按7个功能科室建立野战卫勤保障模块,将医疗救援与战创伤救治进行接轨,从卫勤指挥、物资筹措、方案配套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医护人员的卫勤保障能力。”
据旅长钟义林介绍,改建后勤保障旅13年来,他们始终把瞄准战场、紧贴实战作为军事训练的主导思想和重要标准,通过实兵、实案、实装演练把保障能力建设推向前沿,先后制定完善了《战时应急保障行动预案》、《野战救护所行动方案》等,为关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展得开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