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美在欧建反导系统致俄拒签削减核武协议

2012年10月16日 14:15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中国之声《晚高峰观军情》报道,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里亚布科夫近日表示,在美国与苏联签署的《纳恩-卢格减少威胁合作计划》到期后,俄方将不再与美方续签。该协议签订于1991年,斥资数十亿美元,主要用于保管并清除当时苏联几个共和国的核武器。俄罗斯为何不原意续签?这会对美俄关系造成怎样的影响?就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李莉教授。

  俄拒绝续签协议 表明俄与北约分歧严重

  《纳恩·卢格减少威胁合作计划》签署的目的是俄罗斯让美国帮助保管并销毁苏联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1991年开始执行,1999年和2006年曾两次延期,经过续签之后的协议将在2013年六月到期。

  俄罗斯不愿意继续签约,李莉教授认为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纳恩·卢格计划》,它签署的背景实际上是在冷战结束,就是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从当时苏联基本情况来看,签署这个计划是苏联一个无奈的选择,苏联并没有能力销毁核武器。所以只好把这些核心机密比如说核导弹、化学武器包括发射器,还有一些基本的军事设备,交给别的国家去销毁。这个对于苏联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很出彩的事情。所以,从这个政策本身签订的背景来看,它对于整个俄罗斯的国际形象并不是一个正面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目前来看,特别是近一段时间来看,俄罗斯显然和美国在整个欧洲反导系统的建立方面有很大的分歧。在欧洲反导系统构建方面,曾经有一度,俄罗斯和北约有一个提议,就是组建一个整个欧洲统一的反导系统,但是,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欧洲和北约的采纳。所以,最终俄罗斯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反弹情绪,而奥巴马又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让步,所以,这也是导致目前为什么在协议要到期的时候,俄方不愿意续签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俄美如中止计划将产生负面影响

  美俄计划的中止对两国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莉认为,肯定不会有积极的影响。《纳恩·卢格计划》它执行了21年,曾在2010年的时候公布过一个数据,截至那时,这个计划一共只拆除了48件战略核武器,而最先拟定的是“要拆除七千多枚战略核武器”,这么长时间才进行到这样一个程度,显然这个计划执行的并不太理想。这个,恐怕也是俄罗斯对美国有一定不满意的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此外美国一方面,自己在标榜比如说奥巴马提出的无核世界的构想,实际上美国又在利用高技术的发展规,避现有核裁军条约的限制。美国重启了激光武器计划,激光武器的研发过程实际上和早期氢弹是完全一样的,所以美国从没有间断过核实验,这就使得俄罗斯也没有办法放弃核武器。既然双方都提出来要共同为整个世界核武库的削减做贡献,但是,其中一方仍然在跃跃欲试,进行一些亚临界核试验。那显然,这种做法使得俄罗斯就难以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美俄关系能够做一个更好的预期,所以这对美俄的关系,它的影响是一个负面的。

  美俄态度将影响整个世界核裁军进程

  美国不断进行亚临界核武试验,俄罗斯不愿续签销毁战屡核弹头条约,这样的结果会给国际核不扩散前景造成什么影?

  李莉分析,从整个世界的呼声来看,很多国家是要求彻底销毁核武器的。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两个核大国,如果这两个国家没有诚心诚意的坐到谈判桌前,分别对于自己的核武库做一个全面削减。显然,我们不能够指望未来其他国家做出积极响应,所以,这两个国家,他们的核武器裁军方面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和引导着未来整个核裁军的道路,这个责任,他们是不能够推卸的。(记者周宇婷)

  相关报道:
          俄罗斯称不再与美国续签核武与化武削减协议
          美国公布拥有1722枚核弹头 超出俄罗斯223枚
          俄罗斯与美国合作处置核导弹及高浓铀
          报告称美军一次核打击就可瘫痪俄军核武库
          普京表示俄核武器削减将取决于美导弹防御动作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