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武警干部选拔注重群众公论
近年来,武警信阳支队党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拓展考察视野,提升用人境界,干部选拔过程注重倾听群众声音,尊重群众公论,接受群众监督,全部在“大庭广众”眼睛下进行。用人的正气犹如清风扑面而来,阳光下的选拔提高了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信度,深受广大官兵广泛好评。
科学“察德”:由“个人述德”到“群众评德”
去年底,一名中队长在“党员述德”发言中,自我评定“优秀”,然而,在党员划党定格中却被群众划了个“基本称职”。个人评定和群众评测为何大相径庭,以哪个为准?这个疑问成为大家广泛热议的焦点。
这件事很快被反映到支队党委会上,党委成员的意见却高度一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这是选人用人的关键,是提拔使用干部的最重要原则。有德无才不成事,有才无德干坏事,德才兼备干大事。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干部,才能经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才能纯洁党性修养和人品官德,这样的干部才是群众最需要、最信赖的。干部德才表现如何,群众的话语最有分量。
这次讨论给支队干部选拔机制很多启示:考察干部的“德”,不能仅仅听信于“个人述德”,更主要的是观察干部日常工作中的政治立场和现实表现,多听听群众的声音。随后,支队建立起科学的“察德”机制。在对干部“德”的考察中,他们坚持走访“问德”、问卷“察德”、群众“议德”和实践“看德”四种方法,鼓励广大官兵多参与、多定论,并把对干部“德”的考察贯穿于干部成长进步、提拔任用的全过程。
由“干部述德”到“群众评德”的变化,使广大干部感觉到:德和才是干部素质的两大支柱,只有与群众建立真感情,才能使支柱永固。
走出“怪圈”:由“盯着上面”到“眼睛向下”
在一轮干部选拔中,有人发出了“怪声音”,认为干部选拔就是少数人的“游戏”,存在“干部选干部,群众少参与”的思想怪圈。
觉察到这种糊涂思想的危害,支队政委邹多领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干部选拔必须接受群众监督,注重群众考评,尊重群众意见,要让眼睛往下看,而不是盯着上面。
对此,支队党委指出:“要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必须从封闭神秘的状态下走出来,扩大群众参与度,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拥护不拥护作为选人用人重要条件之一。”在“民意最重”的选拔指挥棒下,很多存在歪思想的人开始认识到:“群众满意”才是检验干部的重要标准,只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才能体现选人用人科学性、准确性,才能体现群众是部队的主人。要成为群众公认的好干部,眼睛必须往下看。
在干部选拔中,他们注重听取群众的声音,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只要是大多数群众不认可、不赞同的,就坚决不能提拔使用。年初,总队机关需从支队抽调一名干部,当得知消息后,某中队干部想尽办法操作办理,最终因群众不认可而未能如愿。
在此基础上,支队作出明确规定:干部选拔必须经历大队推荐、群众测评、民意调查、机关考核和党委研究等重要环节,除此,他们通过文电公示、网上公示、现场公示等方式,将干部选拔直面群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关注“公论”:由“组织认可”到“群众公认”
前不久,支队某机关干部因“群众评价低”被诫勉谈话,谈话的原因居然是“工作脱离群众,群众反映大”。
对此,很多人不解,群众几句“反映话”咋就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力?支队党委给出答案:尊重群众公论,就是要真正重视群众意见,群众意见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谁失掉了群众,谁就失去了认可。
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他们坚持将“群众公认”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内容和标准。只要是群众反映不满意不认可的,一律不用。同时,拓宽民主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参与定论,把上级政策和用人原则交给官兵,真正让“一双眼睛”选人变成“多双眼睛”识人。从对群众的反映怕、躲、避到言必查、查必果、有必纠,真正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问题的发生,切实提升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满意率。年初,支队提拔使用的10营职干部、15名连排职干部都是按照民主推荐、群众测评、民主评议的程序进行,群众上下满意。支队党委“一班人”如是说:“倾听群众公论,就是让那些工作默默无闻、尽心尽力,群众威信高的人香起来,让那些工作无所事事、消极怠工,群众威信低的没能市场,真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置,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