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披露美对日使用原子弹原因 意在限制苏联

2012年11月01日 10:0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西班牙《起义报》10月22日文章】题:美国对日本使用核武器的真正原因

  同所有美国人一样,我们被教导说,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是为了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拯救美国人和日本人的生命。但当时大多数美国高级将领所说的是另一种情况。

  对结束战争无帮助

  美国总统杜鲁门指派的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小组1946年7月撰写的关于空袭日本的调查报告指出:基于对所有事实的详细调查以及幸存日本领导人的证词,调查人员认为,即使不使用原子弹,或苏联没有参战,美国也没有或打算制定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日本也肯定会在1945年12月31日前、很可能在11月1日前投降。

  时任盟军最高指挥官、制定了二战时期盟军在欧洲和日本大多数军事计划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说:“日本人已经准备投降,没必要用这种可怕的东西攻击他们。”(1963年11月11日《新闻周刊》)

  从1942年开始担任美国海军最高指挥官、实际上的首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并参与美国二战时期主要军事决策的威廉·莱希将军写道:“我的观点是,对广岛和长崎使用这种残忍的武器,对我们的对日战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未来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令人恐惧。我自己的感觉是,作为第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我们采用了类似于中世纪野蛮人的道德标准。我并没有被教导要以这种方式作战,我们不能通过屠杀妇女和儿童获取战争的胜利。”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对此表示赞成。麦克阿瑟认为在军事上使用原子弹没有任何道理。他说,如果美国像随后所做的那样,同意保留天皇制度,战争可能会提前几周结束。

  没有必要针对城市

  即使是支持使用核武器的军官,也认为应当针对人烟稀少的地区或日本的军事目标,而不是城市。

  例如,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斯特劳斯曾建议,以非致命的方式展示核武器,例如轰炸东京附近的一处森林,足以促使日本投降。

  乔治·马歇尔将军也表示赞同。部分当代文献显示,马歇尔认为,这类武器可以首先用于攻击大型海军设施等军事目标,如果没有取得完全的效果,可以考虑轰炸一系列大型制造业中心,并事先警告日本人我们打算摧毁这些地方。

  在马歇尔看来,关于使用原子弹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是否有必要针对民用目标,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军事目标。事实上,当时虽然城市中驻有日本军队,但广岛和长崎在美国作战计划制定者眼中没有军事价值,这也是此前两座城市都没有受到大规模轰炸的原因之一。

  意在限制苏联扩张

  如果使用原子弹不是结束战争或拯救生命的必要措施,那么为什么决定使用,尤其是在遭到这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

  有一种说法是,科学家们想试试他们的新玩具。然而,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大多数科学家都反对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对原子弹研制发挥重要作用的爱因斯坦(但他没有直接参与“曼哈顿计划”)说:绝大多数科学家反对仓促使用原子弹。他认为,使用原子弹是一个政治和外交决定,而不是军事或科学决定。实际上,一些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1945年曾直接写信给国防部长,试图说服他不要使用原子弹。

  对日本使用两颗原子弹后,多名历史学家指出,使用核武器的目的之一是向苏联展示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945年8月,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已经严重恶化。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共同参加波茨坦会议后仅4天,美国就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人和苏联人互相指责和猜疑。苏联军队占领了东欧大部分地区。杜鲁门及其顾问希望,美国对原子弹的垄断能够在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中发挥杠杆作用。照这样说,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可以被视为打响了冷战的第—枪。

  据《新科学家》周刊2005年报道:按照两位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1945年决定对广岛和长崎使用原子弹,是打算打响冷战,而不是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表示,60年前使数公斤铀和钚发生裂变反应并杀死超过20万人,主要是为了向苏联施压,而不是威吓日本。做出这一决定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是有罪的。

  对美国、日本和苏联外交档案的最新研究显示,杜鲁门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苏联在亚洲的扩张。澳大利亚记者约翰·皮尔格指出:战争部长史汀生对杜鲁门说,他“担心”在美国空军大规模轰炸日本后,新武器的威力无法展现。他的外交政策同僚希望能用原子弹“吓唬”苏联人。广岛被夷为平地后的第二天,杜鲁门总统说,他对“试验”取得“压倒性成功”表示满意。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