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古巴导弹危机的最后秘密:美苏险些互射核弹

2012年11月20日 15:3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日前刊文,揭秘古巴导弹危机中令人难以想象的秘密。

  文章说,用约翰·肯尼迪当时的一名顾问的话来说,那是“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一天。1962年10月27日,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世界异常接近一场可能导致数千万人丧生并毁灭整个现代文明的热核战争。事实上,接近的程度甚至远超这场危机的主角和冷战历史学家们的想象。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在50年之前,很多事情都可能引发一场双方首脑都不希望出现的核对抗。直到最近一批长期保密的资料解密之后,人们才得知那个“黑色星期六”的最后秘密:当时一些小事故真的差点就引发了核战争。正是得益于一些难以置信的巧合以及一些人的冷静,这中间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第三次世界大战才没有在1962年10月27日爆发。

  在危机发生前13天,也就是10月14日,美国的侦察机惊恐地发现:苏联军队正在距离美国海岸不到200公里的古巴部署核导弹。肯尼迪感到非常震惊,因为苏联曾表示不会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就在9月运送导弹的苏联舰艇被发现时,中央情报局也向白宫报告说莫斯科不会这么干。美国总统面临着双重挑战。这关系到这位自由世界的年青元首的荣誉和权威。

  10月22日,肯尼迪在一次警告性的电视讲话中要求苏联撤回导弹。为了表示决心,他下令对古巴进行军事封锁,并要求美国军队“做好一切准备”。为这次代号“阿纳德尔行动”的秘密计划拍板的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则回应说,封锁是“入侵行为”,可能会引发“世界核战”。他拒绝妥协:导弹继续留在古巴。与此同时,肯尼迪下令战略部队进入最高级别的二级戒备状态。60架携带核弹的B-52轰炸机不断在距离苏联边境数公里的欧洲上空盘旋,只待一声令下便越过边境将炸弹投向苏联的各大城市。

  这还不是全部。10月26日,危机进一步升级。中央情报局发现,五个导弹发射架已经在古巴架设起来,并据此认为苏联人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将导弹从古巴射向纽约和华盛顿,投下威力百倍于广岛原子弹的核弹。倒计时已经开始。军队恳请肯尼迪下令尽快进攻古巴捣毁核设施,然后占领整个古巴并缴获导弹,一劳永逸地推翻卡斯特罗政权。但肯尼迪在犹豫。他还不想下令开战。

  赫鲁晓夫则认为肯尼迪已经下决心开战。因为卡斯特罗刚刚给他写来了一封充满绝望的信,称美国人将在“24到72个小时之内”攻击古巴。卡斯特罗请求赫鲁晓夫用已经瞄准美国东海岸的导弹先发制人。和肯尼迪一样,赫鲁晓夫也在犹豫。毫无疑问,对受到五角大楼压力的美国和受到古巴压力的苏联而言,任何擦枪走火都可能引发大战。此次解密的档案披露,赫鲁晓夫几天之后在克里姆林宫内的一次谈话中说到:“这一次,我们距离核战争真的只有两个指头的距离。”

  致命的擦枪走火可能来自于加勒比海的深处。1962年10月27日,苏联B-59号潜艇的舰长瓦连京·萨维茨基已经被负责封锁的美国舰艇困在水下两天了。这艘老旧的潜艇无法浮上水面更换空气。舱内的温度超过50度,柴油发动机产生的废气已经让有的船员昏厥。更令人不安的是,萨维茨基已经跟莫斯科失去联系达24个小时了。最近的消息让人紧张不安:人们都说一定会打仗。那么现在开打了吗?在水下数百米怎么可能知道?突然,舰长和船员听到了五次巨大的爆炸声,就在潜艇上方,接着又是五次。这位年青舰长充满了疑问:“是打仗了吗?”事实上,爆炸声是美国驱逐舰在向水里投放“挖坑”炸弹。他们只是想把苏联潜艇困在水下,而不是击沉它。为了防止误判,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曾派人通知苏联方面,在封锁行动的范围内,针对古巴海域的苏联潜艇投掷的炸弹都是无害的。但由于未知的原因,萨维茨基却不知道这一消息。他会怎么做?难道下令发射秘密武器,一枚美国人直到1994年才知道的在此类潜艇上使用的,威力与广岛原子弹相当的核导弹?

  不过舰长是无法单独发射核导弹的。历史学家斯维特拉娜·萨夫兰斯卡娅说:“这一特殊武器由一名安全官24小时看管。这名安全官拥有启动核弹所必需的密码,而且只有他才能安装核弹头。”根据克里姆林宫的规定,舰长只有在接到莫斯科的正式命令之后才能要求安全官发射核弹。然后奇怪的是,在潜艇启程前往古巴之前,苏联海军的高层却给了萨维茨基不一样的命令。一位海军少将下令,四艘在1962年10月秘密前往古巴的潜艇可以在遭遇袭击时,也就是在“艇身出现破洞”时发射核弹。然而美国舰艇投放的“挖坑”炸弹却只让B-59号潜艇受到了一点擦伤……

  当时在场的一名船员回忆,在10次爆炸声之后,萨维茨基失去了理智。再次联系莫斯科无果后,他告诉船员们:“我们现在就发射核弹!我们会战死,但我们的血会流在一起。”然后他命令安全官发射核弹……萨夫兰斯卡娅说:“如果当时他发射了核弹,整个美国舰队将被瞬间摧毁,而肯尼迪也将不得不用核弹反击。毁灭性的大战将就此拉开帷幕。”

  那么萨维茨基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据仍然健在的船员回忆说,有个人成功地劝阻了他不要发射核弹。这个人名叫瓦西里·阿尔希波夫,是潜艇部队的参谋长,当时碰巧在B-59号潜艇上。虽然军阶更高,但他是无法对萨维茨基发号施令的,因为舰长是潜艇上的唯一领导。他只能进行劝阻,设法让萨维茨基恢复理智。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无从知晓,因为阿尔希波夫已经在1998年去世,这个秘密也随之入土。但冷战历史学家托马斯·布兰顿认为:“这家伙拯救了世界。”

  擦枪走火也可能来自空中。危机当天,美国飞行员查尔斯·莫尔茨比正驾驶着U2侦察机执行任务。他从阿拉斯加起飞,计划飞往北极上空,收集前晚苏联核试验产生的核烟雾样本。但由于受到北极光的影响,莫尔茨比迷失了航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闯入苏联领空,正在西伯利亚东边的某半岛上空飞行。六架米格战机奉命升空拦截。

  为了支援莫尔茨比,美国空军的两架F-102战斗机立即起飞。但问题在于:肯尼迪已经下令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因此战机携带的已不是常规武器,而是威力与广岛原子弹相当的核导弹。于是仓促之间,这两架战机就带着核导弹起飞迎击米格去了。理论上讲,飞行员只有在得到总统的命令之后才能使用核弹。但历史学家迈克尔·多布斯却在其著作《午夜之前一分钟》中指出:“就实际情况来看,F-102战机的飞行员只需要按动几个按钮就可以发射核弹。机舱里只有他一个人,不可能有其他人出来反对。”

  其中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名叫莱昂·施穆茨,年仅26岁。一旦受到六架米格的攻击,这名刚刚走出飞行学院的青年军官会怎么做?迈克尔·多布斯写到:“对苏联战机的进攻不做回击不符合飞行员的生存本能。”也就是说:年青的施穆茨很可能会发射核导弹,从而引发“全面战争”。然而,最坏的结局再次得以避免……

  就在快要被米格追上的时候,迷航的U2侦察机找回了航线。年青的施穆茨当然也就一弹未发地返回了基地。就这么结束了?当然不是。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苏联军队一直在猜测,在这极度紧张的一天里,美国侦察机突然闯入苏联领空是不是在为核打击探路。结果再次由于未知原因,赫鲁晓夫最终决定不再调查这一事件。

  擦枪走火也差点在地面发生,这次是在关塔那摩,也就是美国从20世纪初起就从古巴租来的军事基地,后来在小布什执政时期因为当地的监狱而名声大噪。1962年10月27日,一群苏联士兵在距离关塔那摩不远的地方架设起了一个发射FKR近程核导弹的发射架,任务是在开战后立即摧毁关塔那摩基地。对此美国人一直蒙在鼓里,直到2008年才从迈克尔·多布斯的书中得知这一情况。

  中央情报局的这一关键失误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为在美国军方的作战计划中,进攻古巴先要进行一个星期的常规弹药轰炸。五角大楼认为,古巴的反击也应该使用常规武器。美国完全没想到,赫鲁晓夫的命令是,只要美国空军开始打击古巴,就立即向关塔那摩发射FKR导弹,这样一来肯尼迪将只能选择核反击,从而引发核战争的全球风暴。当天向关塔那摩发射核导弹的风险实在是非常之高,因为负责安装的苏联士兵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以至于没有对导弹进行任何安全设置。核弹头没有密码,甚至没有上锁。任何一个头脑发热的中尉都可以将导弹发射出去。

  奇迹再次出现。糟糕的事情没有发生。虽然擦枪走火引发核战争并没有变成现实,但接来下应该怎么办?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参加过二战,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经验,深知在如此紧张和复杂的情形之下,他们不可能控制一切。再加上双方缺乏直接的交流渠道(克里姆林宫和白宫之间著名的电话热线是在导弹危机之后的1963年8月才建立起来),信息往来常常会延迟几个小时。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不约而同地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为了避免战争,必须尽快停止这次交锋。为此必须做出让步。

  双方通过中间人迅速达成和解。苏联撤回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则承诺不会进攻古巴,并在数月之后秘密撤除了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10月28日晚,全世界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谁知道就在一天之前,我们刚刚和世界末日擦肩而过。(编译/陆遥)(参考消息网)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