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舰载机起降:一次成功 世界一流
歼-15舰载机成功在中国航母“辽宁舰”上起降的消息成为25日当天最受关注的话题,而首批就有多达5名飞行员完成航母起降训练,更是让最乐观的军迷都事先难以想像。《环球时报》记者25日采访了多名国内军事专家,请他们谈谈这次成功起降对中国航母、中国海军到底意味着什么。
舰载机降落有多难?
徐勇凌(航空专家、国际级功勋试飞员):200米长的航母跑道对于空中的飞行员来说意味着什么?普通飞行员着陆时误差在正负100米之内就算合格,但对于舰载机飞行员而言,航母上总共才200米的跑道,这样的误差可能足以导致飞机落入海中。舰载机飞行员必须精确地让飞机降落在距离飞行甲板后缘约50米的着陆区,并保持适当的飞行仰角,让尾钩钩上阻拦索,这对飞行技术的精度要求相当高。
从一个专业飞行员的角度来看,中国舰载机这次着舰的下滑过程非常平稳,没有出现常见的来回摆动等调整动作,表明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技术都非常过硬。因为航母上有限的降落区域对飞行员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飞行员的动作几乎必然会僵化和变形,无法完全发挥出原本的水平。要知道,俄罗斯超一流试飞员普加乔夫首次在航母上降落时,飞机触舰瞬间也是带着坡度并不断摇晃。而中国舰载机降落时动作平稳,触舰位置非常准确,表明飞行员没有慌张,也没有受到初次着舰的紧张影响。
航母舰载机着舰曾困扰过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很多国家。其难点首先在于航母是一个漂移的平台,它不同于地面固定的机场跑道,而是随着海浪上下左右前后移动,飞行员必须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在下降过程中,巨大而且复杂的信息量也对舰载机飞行员的精力提出挑战。他必须同时注意四个方面的信息:航母的位置在改变,自己的位置要调整,驾驶舱内仪表提供各种信息,还需要控制下滑的角度,这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没有注意到,都可能出事故。而舰载机着舰速度较小,战机的可操纵性其实已经极度衰减,飞行员操控飞机的动作必须非常精确,任何大动作都可能导致失控。即使飞机触舰,飞行员仍必须保持警惕,他需要随时注意到尾钩是否钩上阻拦索。一旦没有钩上,必须第一时间发现并决断,把飞机拉起来复飞。而且如此多的注意事项,必须集中在着舰的一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时间内完成,因此普通飞行员着陆时即使出现2-3次失误仍有机会修正,而舰载机飞行员在阻拦着陆过程中是不能犯任何错误的。
李杰(军事专家):中国舰载机降落时,尾钩准确钩住第二根阻拦索,表明飞行员对飞机的操控能力很强。大中型航母上一般有四根阻拦索,战机降落时通常会选择挂在第二或第三根。因为如果对准第一根,飞机降落点太靠近甲板后缘,可能导致高度过低撞到航母尾部。如果对准第四根的话,留给飞机的减速空间就比较短。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舰载机飞行员成批着舰成功,表明他们事先通过大量的通场和触舰复飞等训练,把相关技术练到了家,也证明中国自行钻研出的着舰技术很可靠。
舰载机着陆除了飞行员的努力外,还需要航母上其他人员的配合。航母上起降需要的人员配备类似陆地机场,但也有很多特殊要求。航母空间狭小,跑道长度只有地面机场的1/10,地勤人员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飞机燃料、弹药的填充。着舰过程中,指挥塔台上的管理人员、甲板上的着舰指挥官、甲板下的阻拦索操作人员的协同动作必须准确无误,救护等岗位也要随时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