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份安置责任书破解随军家属安置难题
32份安置责任书的承诺
东莞市破解随军家属安置难题
广东省东莞市是个特别的地级市,由于事业岗位编制少,去年新的随军家属政策降低门槛后,驻军随军家属明显增多,少与多的矛盾更加凸显。然而,今年7月,东莞市136名随军家属却全部得到安置,并且做到了安置部门、接收单位、安置本人三满意。这个连续七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的城市,破解随军家属安置难的“秘笈”是什么呢?
针对随军家属安置难的问题,广东省东莞市市委书记徐建华提出的要求是:“安置数量多,编制岗位少,困难确实不小。不管多难,东莞要始终坚守一个‘不变’,就是不折不扣执行国家随军家属安置的方针政策;同时又要坚持一个‘常变’,不断探索符合东莞实际和随军家属权益的具体政策,安置办法可以变通,可以创新,但必须以维护部队官兵和随军家属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坚持这样一个原则的基础上,去年年底,东莞市市长袁宝成与32个镇、街道社区及市属单位负责人签订了《东莞市随军家属安置工作目标责任书》,将随军家属安置任务分解到各镇、街道及市属单位。
卓军是东莞市双拥办专职副主任,负责随军家属安置协调工作,他把一叠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意见递给记者。记者从中发现,东莞市随军家属安置政策,几乎每年都有新的调整和补充。比如,2006年,规定把随军家属安排到市镇属事业单位就业并解决编制指标;而2007年,则规定落实随军家属享受接收单位同等条件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2008年,新增了随军家属自谋职业发给一次性安置补助金,最高为24万元;2010年,再次出台新的《东莞市拥军优属实施办法》,对安置随军家属就业政策进一步做了修改完善。
“每年的议军会上,市委常委都要专题研究随军家属安置工作,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改安置政策,制定新措施,这里面凝聚、折射出驻地党委政府强烈的国防意识和对军队的真情。”东莞市委常委、东莞军分区政委刘卫芳说,“关键是要有决心和真情,有爱,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尽管自己所在的东莞万江石美小学离丈夫的部队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只有周末,一家人才有机会团聚,但广州军区某部四营教导员于洋的爱人杜娟却觉得很幸福。聊起随军安置的事,她璨然一笑:“很满意!”
杜娟现在是万江石美小学的高级教师,随军前,是辽宁锦州的一名小学老师。“我本科毕业拿的是教育系统的市级报到证,如果按照省里的安置政策,我是不能跨省安置的,但是市里打破常规,主动为我安置了工作。”杜娟说。
“我们安置办法为啥要年年修改,就是要因时因事因人,及时革除那些与时代发展、安置实际不相适应的东西,针对现实需求及时灵活地构建随军家属安置途径和体系,在破与立之间,把随军家属的事情办好,才是根本。”东莞市民政局局长杨东如说。
驻东莞沙角某部中队教导员仲继军远在江苏的爱人冯德琴,担心随军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直不愿随军,劝仲继军早点转业回老家。市双拥办主动找市里相关部门协调她的工作安置问题,得知冯德琴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时,双拥办又主动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推荐冯德琴到市外经贸局下属的外资投资促进中心工作,让她发挥专业特长。
“从表面上看只是帮助一名部队干部解决了夫妻分居和家属就业的问题,但它折射出的人文关怀和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值得我们关注。这种关怀关爱日积月累,就会积淀成一种爱国拥军的文化,形成拥军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东莞军分区司令员李庆文告诉记者,在东莞,转业干部和复员军人100%安置,随军家属100%安置,军人子女100%上重点学校。这种厚爱不是偶然产生的,它缘于“双拥”在这个城市已积淀成一种文化,并深入到人们的内心。(记者邓新建 通讯员叶春张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