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某快艇支队流动车间确保海上远程保障
隆冬时节,东海某海域,寒风瑟瑟。12月初,东海舰队某快艇支队组织的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演练如火如荼。硝烟弥漫,应急机动抢修分队伴随保障,现场实施“手术”;在指挥中心,装备保障信息清晰地显示在网络上,器材弹药补给源源不断;千里之外,10多名专家同时判断故障、组织会诊,实施远程技术支援……该支队将学习十八大的政治热情转化为提高装备保障效能的动力,不断创新装备保障模式。
该支队装备种类多、型号杂,随着海上实战化训练力度不断增大,给新老装备保障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高装备保障效能,该支队党委在学习十八大报告时感到,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效能尤为重要。
为创新适应未来战争的新型保障模式,该支队着眼信息化条件下“精确打击”新需求,从“定岗位、定标准、定职责、定质量、定考评、定奖惩”等6个方面入手,研究制定了涵盖支队所有专业和要素的《装备岗位问责手册》。围绕战备等级转进、战时指挥所开设、海上应急保障等课题,他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了63套装备保障方案预案。
同时,通过自筹经费引进油质分析仪、振动监测仪、温度测量仪等先进检测设备,建立了一整套装备监测预警和维修制度。为做到精确保障,他们将器材账目、计划合同、实物指标等装备物资信息输入计算机,依托条码识别技术,对战时保障力量、保障物资等进行精确计算和准确投放。
为实现由岸基保障向海上远程保障的转变,该支队建起融“供、管、运、修”于一体的流动车间,包含了装备监测、机电修理、特装保障等14个方舱,并开发出装备保障信息数据库系统、舰员级维修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化装备指挥平台,实现了信息采集自动化、资源调配可视化、维修作业精确化,极大地提高了装备保障效能。(叶文勇 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