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军贸,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12年12月24日到访印度,出席了两国年度首脑会议,双方签署了10项双边协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双方达成的总价约40亿美元的军贸大单。这份大单巩固了俄罗斯作为印度最大武器出口国的地位,也为印度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的“名头”添上浓重的一笔。
国际军贸不同于一般的民品交易,它搅入了经济、军事、政治等多重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多元的战略角色。
金钱与力量的置换媒介
尽管国际军贸在实践上具有多种功能,但它本质上属于一种商业活动,所以,买家和卖家在彼此不排斥的前提下根据交易原则各取所需,搭建金钱与军事能力之间的桥梁就是国际军贸的基本功能。
经济利益是卖家越来越现实的考虑。冷战时期,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角力下,国际军贸主要是在阵营内部进行,而且这一时期的军贸往往是以军事援助的形式进行,其主要目的是优化和增强本集团内部的整体军事实力,政治和军事的因素远远重于经济因素。
冷战结束后,国际军贸也逐渐打破了两大阵营的界限,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纯贸易的务实色彩,赔本赚吆喝的现象几乎绝迹,赚取真金白银、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成为军售方最现实的目的。以近来美国与沙特达成的总额294亿美元的军贸案为例,这项交易可以在合同期内每年为美国贡献35亿美元的高额收入,为美国提供5万多个就业岗位,为600多家供应商提供巨大商机。
在金钱利益的引导下,各军事强国纷纷把推动军售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内容。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专门成立了国家防务与贸易中心,负责“帮助美国国防工业努力在海外销售其商品和劳务”。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国务院还曾专门发文,要求各驻外使馆要“像促进农产品和药品出口那样推动军火交易”。
法国为了同美国争夺西班牙军用直升机的订单,时任总统希拉克曾亲自写信给西班牙总统套近乎。俄罗斯则在建国伊始就把冷战时期囤积下来的军火以远远低于西方同类军品的价格,几乎是不计对象的抛售,以获取经济利益。时至今日,军贸也依然是俄罗斯发展国家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而快速提升军事能力则是买家的基本动因。尽管花钱买不来军事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通过军购可以在短时间内,至少是在硬件方面快速提升军事能力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对象上来看,军购方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军事工业通常是具有高精尖技术的产业,而且国家间技术壁垒森严,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完全通过产业发展自主提升国防工业能力是一项极为艰难而漫长的工程。由此,借助军购引进先进装备是一项省时省力的策略。
相关报道:
今年三季度全球军火贸易清单 伊拉克购俄米28
揭秘德国军火贸易程序 武器出口被指最不透明
近期全球军火贸易盘点:印度首次出售舰艇(图)
世界军火贸易依然红火 前10大军火商美占7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