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决定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 题:从文化的根处看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作者 61062部队 高京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军队同样受到其民族文化的熏陶,遗传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并且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必然影响并决定着军队的根本宗旨和属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光辉,她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气质特征和核心内涵,构成中国军队“精气神”的魂魄,塑造了当今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使中国军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确定,除了由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性质、国家根本利益和外交政策决定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到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
那么,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什么呢?让我们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轩辕时代,从根本上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龙图腾的形成体现了创新的精神、智慧的内核及和谐的本质
龙图腾起源于轩辕黄帝。当时,中原大地有很多族群部落,他们之间战争不断。以轩辕黄帝为军事首领的轩辕族,最终战胜了其他所有部落。战争结束后,按照习俗要开一个盟会,各个部落的军事首领带着自己的图腾聚到一起,取胜的军事首领在会上要展示自己部落的图腾,以此宣布胜利。轩辕黄帝照例把轩辕族的图腾“龟”拿了出来,正当大家凝神聚气观望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当着所有人的面把龟图腾销毁,紧接着拿出一个新的更大的图腾。这个图腾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龙”。龙实际上是当时每个部落族图腾的组合体,即有龟首,鱼眼,蛇身,鱼鳞,鹰掌……。轩辕黄帝宣布:“从现在开始,我们中原大地就以‘龙’作为我们的新图腾。”这个决定一宣布,全场掌声一片。从此以后,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打着“龙”的图腾,我们也被称作“龙的传人”。
龙的精神从一开始就代表着联合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和谐的精神。它象征着一个伟大的融合,具有不同信仰、不同宗教、不同图腾的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元文化的共和整体。神舟飞天、歼20问世、蛟龙探海、航母服役,这一项项令世界瞩目的国防建设成就,有力展示了当代中华儿女科技创新的能力、集智攻关的志力和推动和谐的内驱力,再一次向世界传递“和谐海洋”、“和谐空天”、“和谐世界”的国防发展理念。十八大报告对国防发展和我军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二、琴棋书画实现了由个人调心,到包容双赢,再到居中制衡,直至整体思维的过程
轩辕黄帝确定图腾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久经战争的中华大地如何安宁,久经战场的人们内心如何平静,整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能否长期和平地发展下去。要发展,必须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要想氛围和谐,人民内心的和谐最为重要。而内心要和谐,首先要平和,只有内心平和了,人们才不好战,才会避免再次爆发战争。于是,轩辕黄帝从自身开始利用四样东西来达到上述目的,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琴、棋、书、画。
首先是琴。轩辕黄帝为什么把琴放在首位?因为调心第一。他要用琴来调心。当他心里有躁乱的时候,弹出来的琴声就会把这种躁乱显露出来;当他内心有杀气的时候,琴声也会显露出来。琴声是一个人的内境外化,当你的内境平和协调了,由心而发,琴声也会平和协调,同时和谐的琴声作为外境会进一步影响内心。轩辕黄帝通过赋琴调心,在内境外化、外境内化这样一个互动过程中,实现人的内心平和。只有他和自己的部属逐渐把内心调整得平和、和谐起来,社会才会和谐起来,才不至于出现像希特勒、墨索里尼一样的好战之人,这个世界才能和平。
其次是棋。这个棋是指围棋。围棋不同于象棋。象棋是一方把另一方的子吃完了算赢,而围棋是哪一方最后占的地盘大哪一方为赢者。战争的思维模式是你死我活,但现在需要和平,所以轩辕黄帝和他的部属必须改变思维模式,通过围棋学会双赢。要和谐,要和平,就要学会双赢的思维模式。在双赢的模式中,无非就是赢多赢少。围棋比的是包容。如果你比对手更加包容,那么你就赢得多一点;如果你相对包容得少一点,就赢得少一点。正是在这样一个学习模式中间,整个社会逐渐地趋于平和,逐渐地趋于和谐,逐渐地趋于互利互赢。多年来,在处理与他国存在争议的敏感问题上,我国始终保持高度的军事克制,始终坚持和平谈判、平等协商的方针,以包容求共赢、以合作促共赢、以机制保共赢,这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第三是书,即书法。它由“笔”、“墨”、“纸”、“砚”四大要素组成。写书法的过程很复杂,写之前要把笔、墨、纸、水调好,再加上写书法的人,这五者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可以动笔写。否则,水太多,字会洇,而水太少,就很难运笔。因此,只有达到诸方和谐,才能通过毛笔去展示书法者的意志。如果说围棋是培养二维思维,那么书法则是打造四维、五维乃至多维的思维方式。这也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诸多问题时,首先要学会协调。书法不只是一种艺术,更是一个调心的过程、养性的过程、悟道的过程、学习制衡的过程。因此,像王羲之、颜真卿、岳飞、毛泽东等历代军事家无不酷爱书法。和平是力量平衡的结果,中国和平发展不是靠等来的,更不是靠外界施舍来的,必须靠实力来保证和支撑。无实力而乞和平,则和平危;有实力去保和平,则和平存。因此,中国军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其力量的提升与发展,目的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制止战争。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其目的是“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提升保卫世界和平的能力。
第四是画。绘画的过程实际在培养一个人的整体观。甭管一幅什么画,油画、国画、素描等等,都需要画者具备整体思维,对画有一个整体布局。画绝对不能是局部的,即便是局部也是为了体现整体。想想维纳斯的断臂,不是残缺,而是残缺的美,用残缺去引起人们思考整体的美。因此,轩辕黄帝通过绘画来培养军事首领们的整体意识。当每个人都具备整体思维后,整个社会就会像我们现在科学发展观提到的一样,可持续地科学地发展而不是短期局部地发展。中国始终是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军队始终以世界和平为己任。在国家关系的整体框架内,中国军队始终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海外护航、对外军事交流、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中外军队联演联训,这一系列行动印证了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琴棋书画,从调心开始,到包容双赢,再到居中制衡,最后到整体思维,有力推动了轩辕盛世的形成。当时,国富民强,人民处在祥和太平的氛围中。此后,中国历朝历代的领袖无不潜心学习琴棋书画,把琴棋书画当做一种修炼内心的法器,当成学习如何居中制衡的动态模型。目的始终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实现和谐与和平。当我们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根处,赫然显露的脉络就是创新的精神、多元文化的共和宗旨以及居中制衡的和谐法则。
三、汉字的丰富内涵展示了由个人内心平和到世界和平的理想追求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如果文字不统一,必然形成不同的文化群体,从而形成不同的政治军事群体,产生新的矛盾。当时,各个部落文字表达方式多样,有拼音文字、符号文字、契刻文字等。轩辕黄帝选择了意形字,也就是现在的汉字。他想给后代留下记载事物的文化符号,有一定含义在其中,而不像许多其他语言只是一种符号。实际上,汉字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伦理内涵。
“武”,即军队的代表,从字型看它是由“止”、“”组成,含义是止戈。这已清晰地告诉人们,中国军队的根本任务是制止战争,中国军队的根本追求是维护和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古知兵非好战”的深刻思想,先贤读兵论战并不崇尚单纯以武力制胜。古代兵家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义之师可以充分发挥政治影响的优势,得到民众支持,常常会“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把为正义事业而战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义之战,直至实现和平。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一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用智慧把中国汉字由二维一体改为三维一体,形成了立体汉字。如“和平”这个立体汉字(如图1所示),前面是“和”字,后面是“平”字。其内涵是:只有每个人内心平和了,才能实现整个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和平。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害和蹂躏之苦的中国人民,更是深深懂得侵略战争之野蛮、维护和平之宝贵。这个立体汉字的模型已经摆在了联合国总部。它向世界人民传递的声音如十八大报告中所述:“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包容、和谐和发展其实都蕴含在了汉字当中。我们伟大的先祖知道这个民族的进程会跌宕起伏、会有许多劫难、会有许多曲折,生怕自己的子孙们把自己民族最重要的伦理和哲理、最重要的智慧丢掉,所以从一开始就把它储存在汉字中间。只要汉字还在,民族的根就还在,这个民族的根本智慧、这个民族的根本伦理就一定还在。当这个民族要开始伟大复兴的时候,储存在汉字中间的智慧就会再一次释放出来,滋养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滋养每一位中华儿女。
四、建木封豨践行了由仁爱之心到推进共同发展的行为美德
伏羲——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现在很难体验到人类远古伏羲时期的生存状况。当时的社会经济唯有狩猎业。一旦没有猎物,人为了生存就会到其他部落族追杀吃人,而且被吃的往往是老弱病残者。伏羲非常有仁爱之心,不忍心看到人吃人的景象,他想在人之外的动物当中找突破口,于是锁定在一种叫“豨”的动物身上。豨是远古时期的野猪,很难制服。伏羲想了一个捕豨的办法,即用木头搭一个围场,围场里放些食物,留一扇门。成群的豨会被食物引诱,跑进围场。由于豨十分凶猛,人无法进入围场去逮某一头豨。伏羲又想了个办法,在围场周边布设多个通道,每个通道的宽度仅能容纳一头豨通过,通道和围场用栅栏相隔。栅栏一打开,豨就会跑向通道。通道另一头再布设第二个更小的围场,第二个小围场再引申出通道,通道另一端再布设比第二个更小的围场,这样围场越来越小,直到最后的围场仅能容纳一头豨。成语“建木封豨”就是指这种巧妙捕豨的方法。一群豨难以征服,但是通过分流,一头豨就很容易征服。从此,伏羲解决了吃人的大问题,“家庭”的“家”字也随之诞生。“家”字上面是一个“宀”,下面是一个“豕”。豕就是豨。没有猎物吃的时候,大家吃豨。由几个人组成一个综合组,分吃某一个末端围场中的豨。慢慢地,一个组就形成了一个家庭。伏羲很清楚,就算解决了自己部落的生存问题,别的部落仍然没有吃的,照样会来捕猎自己族人的父母妻儿。他开始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彻底解放自己,必须解放全人类。于是他把“建木封豨”的方法一一传授给其他部落族,解决了所有人吃的问题。伏羲是靠德行来赢得人们的推崇,从而成为伟大领袖。
追溯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从仁爱和智慧的无私奉献开始的。它也深刻影响到中国军队,使其推崇以道德手段来处理军事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伦理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数典望祖,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条十分清晰的文化脉络,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和”,中华民族是崇尚“和谐”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人民始终在为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和平”而不懈努力,由此决定了中国军队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