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冬季练兵现“雪山飞狐” 星夜斩魁首
雪野出击。 徐智林摄
沈阳军区某部开展滑雪训练。 王培伟摄
核心阅读
面对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如何提高严寒条件下部队作战能力,是摆在寒区部队面前一个严峻而紧迫的课题。数九寒天,从林海雪原到黄海之滨,从戈壁沙漠到塞外草原,我军官兵爬冰卧雪,紧贴实战锤炼极寒条件下走、打、吃、住、藏能力。
新年伊始,沈阳军区官兵纵横驰骋在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开展冬季大练兵。
现场见闻一:
雪原出奇兵
拂晓时分,漫天飞舞的雪花立即扑面而来,凛冽的寒风吹过脸颊像刀割一样疼痛,从嘴里哈出的白气很快被严寒结成了冰霜。
突然,行进的某旅车队遇到冰雪路。路面被冻得像铁板一样坚硬,上面铺着一层积雪,车在上面行驶,时不时有一种“飘移”的感觉。
“人员全部下车,车队加装防滑链,单车开始通行。”在现场指挥员、旅作训科长徐勇的协调引导下,车辆沿着临时开辟的简易通路,依次小心翼翼驶上冰面。“咔、咔……”车辙下冰层裂纹的声音叩击着官兵的心,直到最后一台车顺利通过后,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
“拦路虎”刚过,又遇“敌”侦察。“半小时后‘敌’侦察卫星过顶,车辆全速前进至前方隧道。”受领命令后,驾驶员们纷纷开始提速。
战斗打响后,该旅左翼攻击群数十辆带有防滑链的运输车正碾冰轧雪,翻山越岭,快速机动;旅右翼装甲突击群的坦克纵队铁流滚滚,马达隆隆,在冰面上疾驰而过。速度之快,动作之娴熟,如同灵巧的“雪山飞狐”。
战车疾驰,硝烟弥漫。经过长途跋涉,部队准时到达预定地域,并迅速投入战斗,一举将“敌”大部歼灭。
“5号高地东南侧发现残余之敌,命你部一小时内火速机动,将其歼灭。”行军途中,该旅步兵分队从一体化指挥平台上接到上级发来的命令。
“5号高地距此路途甚远,而且积雪没膝,寸步难行,短短一小时,能按时到位吗?”
正疑惑间,但见雪原之上,卷起千层雪浪。官兵们飞踏滑雪板,双手紧握雪杖,时而用力猛挥,时而夹于腋下猫着身子,越雪岭、过丘陵、穿丛林……短短几分钟的工夫,就消失在茫茫风雪中。远远望去,他们的身影犹如一群灵巧的“雪山飞狐”。
现场见闻二:
数据库显神威
“数据之于信息系统,犹如血液之于血脉,血液充盈血脉才能贲张。未来战场,作战优势集中表现为信息优势,信息优势则高度依赖于数据优势。”某团团长项士锋指着电脑屏幕上闪动的数据符号向记者介绍说。
以往冬训,由于对严寒条件下装备性能和承受极限没有底数,对作战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更新不及时,导致该团演练场上曾接二连三出现指挥系统“罢工”和装备元件损伤的尴尬情形。
近年来,该团不断更新寒区作战数据库,这些通过反复试验获取和积累的数据翔实可靠,为保证各种武器装备在严寒条件下正常运行和各级指挥员作战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点击数据库:冰层厚于60厘米,某新型坦克可以通行;电台电池在低于零下10摄氏度的气温下,使用时间会缩短1/3;军械修理工专用暖手袋可持续保温3.5小时;零下20摄氏度条件下,火炮平衡机橡胶垫圈5分钟后会冻硬……
这次冬训,该团将平日里精心呵护的20多种信息化装备全部拉到林海雪原,在极寒环境和实战背景下,重点围绕通信距离、电池续航、快速充电、文电传输等方面,采集涵盖组织指挥、部队机动、行动效能和综合保障等5大方面数万组数据信息,并进行缜密分析和科学计算,实时更新完善寒区作战数据库,为信息化体系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场见闻三:
星夜斩魁首
刚刚远程机动至林海雪原深处的沈阳军区某部官兵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在这片昔日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茫茫雪野之中,一场悄无声息的信息对抗、网络对抗、电磁对抗又激烈展开。
利用一体化指挥平台,蓝军实时下发一道道作战命令,10多个电磁干扰分队和作战集群旋即一同向红军发起进攻,红军指挥中枢瞬间遭受重创,各级指挥员一时变成“聋子”和“哑巴”。
蓝军出手招招凌厉,红军被迫节节败退。面对步步紧逼的蓝军,红军指挥方舱里空气沉闷,一片寂静,针落可闻。凝视着红蓝交错的立体电子地图,只见指示灯在闪烁,兵力配置参数在跳跃,一个个发光的亮点在移动。
“雪豹!雪豹!我是雄狮!目标:2号地域,迅即出击!”
红军指挥员、参谋长毛云东紧皱眉头发出命令,一队侦察兵一袭白衣、全副武装,人人肩背冲锋枪,如风似箭般转眼间便消失于林海雪原之中。
滑行、奔袭、潜伏、出击……“雪豹”们个个动若脱兔,机敏地跳跃、穿梭于蓝军前沿阵地,并适时进行伪装,顺利躲过了蓝军空中侦察、声响感应、热成像扫描。蓝军指挥所警戒防卫人员没等反应过来,便一个个被犹如神兵天降的“雪豹”们悄然“击毙”。
霎时间,蓝军各作战集群失去了指挥,如无头苍蝇般仓皇向雪原纵深溃退。红军瞬间扭转战局,重新掌控战场态势,随即他们乘胜追击,给蓝方以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