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军区装备部着眼实战狠抓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动态保障:装备野战“综合医院”如影随形
琼西某地域,装甲突击群如离弦利箭,直刺“敌”阵。突然,“敌”炮火呼啸而至,3台不同型号主战装备受损。危急关头,战地抢修车迅速前出,只见一个个身影轻盈迅捷,一串串排障动作精准快速……10分钟后,受损主战装备恢复活力,重新投入战斗。
“如此短时间抢修了3台不同型号的主战装备,这在以前是难以做到的。”现场组织演练的某旅副旅长陈大富向记者介绍,在海南省军区装备部指导下,该旅建立起一支集军械、装甲、工化、车辆装备抢修和弹药器材供应于一体的装备伴随保障队。
“一支伴随保障队就如一座装备野战‘综合医院’。”工程师许森介绍说,伴随保障分队能够同时对合成营的步、坦、炮等10多个兵种专业实施战场保障,装备战场再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为提高战场抢修能力,他们从源头着手,针对武器系统各单体装备检测、维修设备不通用的问题,研制开发了系列便携式设备和专业工装,实现了从“一对一”到“一对多”的综合集成。
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上士韦振贤在完成主战坦克炮控系统抢修任务后,又当起装甲拖救车驾驶员。他说:“如今实施装备伴随保障,必须精通多种专业技术才行。”
动态管理:电子档案数据实时“保鲜”
1月中旬,某部急需一批抢修器材。接到报告,值班助理员在电脑上输入相关数据,迅速从数十个仓库对抢修器材进行定位和发放。
“高效的保障,得益于我们为装备器材建立电子档案并对相关数据实时更新。”装备部副部长彭吉昌对记者说。
记者点开“装备保障系统”看到,短短1年内,他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10余次更新——
运用部队已建成的局域网,为各种武器装备建立起网上电子档案,对装备训练、磨损、保养等综合情况进行动态积累、实时“保鲜”和量化分析,制订科学的管理、使用和维护措施;
结合驻岛诸军兵种部队重大演训活动和抢险救灾、“博鳌亚洲论坛”安保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及时录入各类装备在动态条件下的性能数据,有针对性进行调整和制订出详尽的抢修方案;
通过对驻地事业单位、装备物资、设施等情况调查,建立了装备潜力数据库。
有了装备动态管理平台,他们对所属部队各装备库室场所、各型武器装备做到了“心中有数”。如今,该省军区所属部队对装备动用使用和弹药器材供应全部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调拨,保障效能大大提升。
动态考评:确保装备随时“能打仗”
前不久,一场实战条件下的夜间装备拉动考核在某旅进行。警报声划破夜空,该旅各单位官兵携带装备向“战场”迅速汇集,不到半个小时,上百台车辆全部就位。现场,装备部考核人员一边随机抽点装备,查看性能完好率,一边临时设故障出难题,检验官兵快速反应能力……
以往,装备擦拭干净,物品摆放整齐,登记统计本填写规范,是各单位装备迎接考评的“要诀”。这种静态条件下检查,装备性能和完好率仅限于平时状态,实际作战能力如何,却难以检验。
为改变“静态查”造成的平战脱节现象,海南省军区装备部重新修订了《装备检查考评细则》,把动态考评纳入装备检查的内容,实行装备战备物资管理机关科室化、分队班储化,配齐个人战备物资和野战作业工具,每周组织一次战备演练。
该省军区装备部部长陶方元介绍:在动态考评中,他们坚持从实战出发,对部队实施全方位、全过程考评,进行实打、实爆的全员、全装、全要素攻防对抗演练。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考评除了夜间保障外,还进行了连续保障、复杂电磁环境下保障等课目考评。(谭龙凯 彭学军 本报记者 石瑞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