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反导武器竞赛"只具战略意图 不会轻启战端
1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继2010年之后的第二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由于美国在同日早些时候亦测试了反导系统,有人揣测两国将就此展开军备竞赛乃至“星球大战”。中国的反导及反卫星能力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美国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如何看待中国的进步?最近,香港《亚太防务》杂志,以问答形式就外界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做了解读。
问:国外媒体先前普遍将中国的反导试验等同于反卫星试验,二者有何联系?
答:2007年的反卫星试验与2010、2013年的中段反导试验,均证明中国可以独立进行更高轨道的卫星乃至导弹拦截作战,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尖端的导弹助推器和高灵敏度导引头的制造技术。众所周知,卫星在轨高度往往比常见的洲际弹道导弹略高,但运行轨迹比导弹要“规矩”;鉴于中国近年来连续实施成功的反卫星与反弹道导弹测试,可以认为其初步具备与美国、俄罗斯同级别的国家导弹防御能力,实现了国家性的战略攻防体系建设。
问:美国国防情报局(DIA)宣称,中国反卫星及高高度反弹道导弹系统均系陆基部署,以东风-21车载弹道导弹(或者是东风-21的“航天版”KT-1火箭)携带动能杀伤拦截器(KKV)实施攻击,这种武器的杀伤效能达到怎样的水平?
答:当今的反卫星乃至中段反导武器可以使用多种非核弹头,KKV就是其中之一,它天生就是用来与目标直接撞击的,纯粹依靠动能来达到巨大的毁伤效果。想象一下,一个玻璃弹子以每秒5000~10000米的速度撞击目标,会产生何等巨大的破坏力?
问:从试验次数看,中国似乎更关注反导作战,其反卫星能力也是基于反导技术发展的。况且,中国周边扩散最多的就是弹道导弹技术,如2012年10月美国放宽对韩国的弹道导弹开发限制。就现有软硬件而言,中国反导的技术水准如何?
答:弹道导弹可以在四个阶段拦截,分别是助推段、中段、外大气层末段和大气末段。仅就中段拦截而言,它需要在目标开始进入大气层时就予以摧毁,相对于末段拦截,其探测误差和拦截距离都存在很难克服的技术障碍。当然,中段拦截也有无与伦比的好处,那就是目标在这一阶段的飞行时间较长,留给防御方的跟踪和拦截时间窗口也就比较大。
中国有足够的技术储备,表现为在难度最大的中段反导领域屡有斩获。中国能够进行最高难度的反导作战,具备反卫星能力也是顺理成章的。
问:除了中国,是否只有美国进行过中段反导试验?这说明,该技术是不是很难掌握?
答:美俄两强都具备中段反导技术,以色列也可能有。研制中段拦截武器的主要障碍在于它需要性能优异的助推器、远程探测雷达以及用于KKV的制导和机动推进装置。
问:同为具备反导和反卫星能力的国家,中美会爆发军备竞赛乃至“星球大战”吗?
答:所谓“星球大战”,是非常极端的情况。举个例子,假设A和B两个有核国家发生冲突,某一天,A突然先发制人地摧毁了B的各种卫星,导致后者的军队沦为“瞎子”和“聋子”。B很可能误以为自己即将遭受核攻击,于是不顾一切地反击:朝A国发射核弹。
以上并非胡思乱想,美国空军进行过多次“反卫星战争”模拟推演,推演出的最糟结果就是最终引爆核大战。反过来讲,也就不会有人乐意轻启战端。
因此,外界更应关注中美发展反卫星武器背后的战略意图。到目前为止,两者开发它们的动机都侧重于“备而不用”,“确保相互摧毁”。
问:有什么办法能降低各大国爆发太空冲突的风险?
答:设立稳定的高层领导人电话热线是个好主意,各国高层能通过该热线加强沟通,避免因误会引发冲突。美俄之间设有供两国领导人通话的热线,美中之间依然缺少类似的机制,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也没有,伊朗则没有同任何其他国家建立领导人热线。
关键还是要提倡各国之间多沟通、多协商,各国要确定一条“太空技术竞争”的红线,谁都不要越过这条线。但必须承认,落实这点很难。现在美国正大力发展导弹防御乃至“卫星杀手”武器,此举只会刺激其他国家研制新型太空武器,从而增加擦枪走火的几率。(马兰)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