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球行:从匈奴兵法、奥匈兵法到和平兵法
中新网布达佩斯3月19日电 题:从匈奴兵法、奥匈兵法到和平兵法
记者 韩胜宝
千百年来,从“匈奴兵法”、“奥匈兵法”到信奉和应用中国孙子的“和平兵法”,匈牙利历史横跨了东西方两个世界,经历了东西方兵家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书写了一部东方文化融入西方的辉煌历史。
匈牙利学者帕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从东西方不同的战争观、哲学观,从孙子的最高境界里,找到了甄别东西兵家文化的差异,也找到了当今世界最认可的和平理念和最需要的智慧谋略。
据介绍,匈牙利的形成起源于东方游牧民族。首先来到这里的是匈奴,在阿提拉的领导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匈牙利即“匈人住地”,因此得名。匈奴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于是有了“匈奴兵法”。当年亚提拉大汗的谈判守则就是依据“匈奴兵法”。
“匈奴兵法”的特点是因地制宜,组建骑兵,骑射精良,驰骋沙场。匈奴没有固定的游牧地、居住地,更无固守的城池,流动性、随机性和机动性特别强,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使匈奴人防御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都特别强,他们的军事作战也多以游击战为主,没有明确的攻守阵地,缺乏对战争的充分准备,也无专门的防御措施,更缺少孙子的智慧和谋略。
“匈奴兵法”推行的是掠夺资源、武力征服。这支震撼欧洲的匈奴骑兵深入到欧洲腹地,一度成为了小半个欧洲的统治者。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而强大的匈奴帝国最终在瞬间土崩瓦解。
而1867年至1918年匈牙利与奥地利组成的奥匈帝国,推行的也是武力征服。奥匈帝国是欧洲列强之一,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发者和主要参战国之一,它把自己绑到德国的战车上,点燃了一战的导火线。奥匈帝国疯狂地燃烧起战争,最后被无情的战争烧成灰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兵法”是“战争兵法”,也是“愚昧兵法”,没有智慧谋略可言。帕尔说,其实,奥匈帝国将领指挥水平并不差,有的还相当优秀,但由于军政和军令向上引出的两条线,指挥权又落到了德国顾问手中,帝国主力部队国防军战斗力竟然远不如地方防卫军,而地方防卫军又受到诸多法律限制。
奥匈帝国军队民族众多,语言混杂,说着17种语言,军令系统不畅通,很多关键的情报和命令都在一次次翻译和传递过程中耽搁、变形,不打败仗才怪了。帕尔说。
当然,在奥匈帝国时期,当时的匈牙利赢得50年的相对和平稳定,值得怀念。帕尔对记者说,匈牙利被称为“处在东方的西方国家”,匈牙利历史上有几段平稳发展的时期,但多数时间处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中,两次大战及冷战时期,均处于东西方对峙的前沿。对匈牙利来说,“和平”的分量看的很重。
匈牙利学者表示,中国拥有古老的兵家文化和哲学智慧,充满了“不战”、“慎战”的和平理念,得到了东西方的普遍认可。2008年9月,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访问匈牙利,将一本《孙子兵法》赠送给匈牙利国防部长塞凯赖什·伊姆雷。匈牙利文《孙子兵法》也多次再版。匈牙利已从匈奴帝国、奥匈帝国,迈向了和平而美丽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