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俄军购大单”:推动中国军队现代化
军事战略专家洪源解读军购大单
中国为什么买这两款武器?
近日,中俄已签署采购24架苏-35和4艘拉达级潜艇的合同,这对中俄关系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对中国军事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价值?本报昨晚连线中国社科院军控中心秘书长、军事战略专家洪源,请他解读这份“中俄军事大单”。
问:中俄签订协议采购24架苏35和4艘“拉达”级AIP潜艇,是时隔近10年后中国首次向俄罗斯采购重大军事技术装备,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在战略层面,美国战略压力促成中俄战略接近。西线:美国北约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经西亚、中亚向中国施压。东线:美国与日本等盟国在亚太遏制中俄力量扩展空间。共同战略压力迫使中俄迅速接近,21世纪围堵攻势反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格局,美国及其盟国过犹不及,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新注解。
其次,是中俄核心利益具有重大交集。中俄联合声明首次提出对双方领土、领海与安全的坚定支持,是未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的重要准则。中俄作为欧亚大陆两个陆权大国,同时受到来自东西两个方向大小海上霸权国家的围堵,这就揭示出新形势下两国能够重新走到一起的外部环境。
问:此次采购的战机和潜艇有多先进?
答:苏35战机是苏27战机的终结版和改进型,“拉达”级潜艇也就是在“基洛”级潜艇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加上AIP这一不依靠空气的推进装置,技术上来讲比“基洛”级要好,静音方面也更好一些,不过两者都是过去的战机和潜艇的改进型,虽然对中国军事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就从军事需要层面看,还不是迫切需要的。
有分析称,这次中俄军购大单,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对俄军工企业做了一份贡献。
问:中俄合作对于中国的军事发展有什么价值?
答:在前面讲到的美国向中俄施压、海权国家围堵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俄罗斯战略合作,就有了新的内容和突破。第一步包括学习俄军的军队建设和作战技能,第二步是引进先进武器装备平台和军事技术。从上世纪20年代刘伯承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到红军的整个操典、内部条令的制定,再到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和军队的编组编成等等大部分都是仿自于前苏联军队的。在上个世纪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水平文化的关系和其他的原因,并没有完全学到前苏联军队的真正的核心,加上中间又间断过30年,我们对于最为重要的俄、前苏联军队军队建设思想、战役战术理论并未持续学习。所以现在要重新地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前苏联军队和俄军的军队建设的思想和具体的操典。这对于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是有极大好处的。
有分析称,这次军购中,两艘潜艇采用2+2的模式,即2艘在俄建造,2艘在中国建造,这一过程,可以让中方了解到相关技术和生产管理等多个细节的知识。(记者 尹维纳 实习生 秦亚萍)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