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以色列“铁穹”系统拦截火箭弹能力遭质疑(图)

2013年04月02日 15: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以色列“铁穹”系统拦截弹发射瞬间
资料图:以色列“铁穹”系统拦截弹发射瞬间

  中新网4月2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以色列“铁穹”防御系统在2012年11月“防御之柱”行动中成功拦截了绝大多数袭击以色列的火箭弹(以色列国防部称,拦截率达到了惊人的85%)。但这一战绩遭以色列国内外多位学者质疑,近期纷纷撰文指责以色列国防部门在这一问题上撒谎,其中一篇由Reuven Pedatzur在《以色列国土报》上发表的文章被广泛引用。

  这些质疑的文章所依据的信息均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知名教授Theodore Postol、以色列研究者Mordechai Shefer博士和美国雷声公司一名工程师共同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Theodore Postol教授称,在“防御之柱”行动中,“铁穹”防御系统对于袭击以色列的火箭弹的拦截率仅为5%,与以色列官方声称的85%的拦截率相去甚远。

  另一名对以色列导弹防御项目长期持怀疑态度的学者Pedazur称,Theodore Postol教授的研究结论认为,“铁穹”防御系统无法成功命中来袭火箭弹的战斗部,因此不能在空中将其引爆。

  由于Theodore Postol等研究者无法获取以科学方法录制的可靠视频,这一结论是通过对youtube等网站上流传的视频进行分析后得出的。该报告认为,从这些视频可以看出,拦截过程中发生的多数爆炸产生的火焰都是呈球状的,这意味着,来袭火箭弹战斗部没有被拦截弹的战斗部爆炸所引爆而发生二次爆炸。如果拦截弹战斗部和来袭火箭弹战斗部先后起爆,则应当可以从视频中看出发生了两次爆炸,或者至少成功拦截后产生的火焰不会呈规则的球形。

  作者还认为,“铁穹”防御系统拦截弹(“塔米尔”导弹)是在导弹做出急拐弯的动作后立即起爆的,这是一种预先编程设定的弹道,而非对目标追踪所形成的弹道。

  还有一个可以佐证以色列官方在“铁穹”防御系统火箭弹拦截率问题上撒谎的疑点是,以色列附加值税部的报告显示,在“防御之柱”行动中声称因火箭弹袭击而造成财产损失的事件总共达到了3200起,且以色列南部地区警局的报告称,在来袭火箭弹坠入建筑物密集区域的事件达到了109起,而以色列国防军声称仅有58起,二者几乎相差一倍。

  面对以上质疑,也有研究人员进行反驳。以色列国防安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及军事平衡项目负责人Yiftah Shapir指出,麻省理工学院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依次得出的结论并不科学。

  首先,研究报告依据的是网上流传的若干视频剪辑,但这些视频本身并非专业试验测试人员录制的,而是平民利用手机随机录制并上传到网络,通常很难判断导弹拦截事件的发生地以及录制者与火箭弹的相对位置。也有可能,这些视频是不同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次拦截事件。因此,很难根据这些视频进行准确分析。

  同时,并非所有来袭火箭弹坠入建筑物密集区域的事件都是由于“铁穹”的失误造成的,因为仍有些以色列城市尚未得到“铁穹”防御系统的防护。至于色列南部地区警察局和以色列国防军关于来袭火箭弹坠入建筑物密集区域的事件数量的差异,则有可能是因为以色列警察局是根据平民关于破片、火箭弹零部件和哑弹等情况的报告统计的,并不一定准确。而且,就算以色列警察局的结果比国防部的结果更为准确(即发生的火箭弹坠入建筑物密集区的事件数量为109次),则意味着尚有1391枚火箭弹被成功拦截,显然拦截率绝非5%。

  另外,关于“铁穹”防御系统发射的“塔米尔”拦截弹对来袭火箭弹拦截弹道的疑问,以色列似乎刻意对某些技术细节进行保密。Yiftah Shapir称,自己完全清楚“塔米尔”拦截弹在与来袭火箭弹交汇并与重约20千克的火箭弹战斗部相隔数米处起爆时的情形,但出于保密原因,以色列国防部并未公布某些信息,因此外界也只能揣测。(柏席峰)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