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成功研发“爆炸物查线仪”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武警福州指挥学院又传出喜讯:学院研制的“爆炸物查线仪”被评为武警部队科技成果二等奖。
笔者了解到,该院以教育转型建设现代化兵种学院为契机,积极发挥兵种专业特色,着力打造优良学术平台,推出优秀科研成果,将科研强校、兴校的理念融入办学育人中,用科研创新助推院校转型发展。仅刚过去的2012年里,他们一年内便获得了1项军队级、7项武警部队级科研奖励,取得近200项兵种专业学术科研成果。
用战场的尺子卡一卡
今年初,该院召开学术科研项目评审会,对上报的20多个项目进行逐一评审,经学院学术委员专家会审,最终仅有6个课题成功立项。笔者了解到,被淘汰的课题有的与教学实践和部队需要结合不紧,有的与外单位已取得的成果功能相似,也有的只需对现有成果进行改造就能达到相同效果。
对此,学院党委态度明确,必须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标准,从科研立项这个源头狠抓科研质量,宁缺毋滥,凡是与部队建设联系不紧、与学院教学建设联系不紧、没有实战应用前景的项目坚决不立。
“武警炮兵火力突击车”在立项之初,正是由于其性能稳定可靠,操作使用方便,符合武警部队反恐实战要求而脱颖而出。他们将迫击炮、单兵火箭、机枪等火力单元整合到统一的武器平台上,不仅实现了对敌有生力量和火器及工事障碍物等目标进行压制和歼灭射击,还可以执行迷盲、纵火和照明射击等任务,成为抗登陆作战、山地作战、城市攻坚作战的利器。
去年11月,由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军队院校技术专家联合对该项目进行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型装备设计思路新颖,能有效提高部队战斗力,推广前景广阔。”
近两年来,该院立项的课题中,先后有工兵“爆破参数计算器”、“反爆炸模拟训练箱”、防化“核生化应急救援检索仪”等8项课题获得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这些项目全都是紧贴教学训练实际,并且填补了部队在某些领域的空白。
科研创新带动教学改革
“正前方330米处山脚,碉堡,破甲弹,镜内表尺350米,向目标下沿中央瞄准,一发装填,放!”
夜色如墨,伸手不见五指,铿锵的口令声划破夜的宁静。在学院训练场上,炮兵夜间射击训练进行得如火如荼。学员们借助学院研发的炮兵“微光夜视测瞄仪”,仅用3分钟就快速捕捉并准确命中目标,而以往完成夜间侦查到射击要近20分钟。
传统的82无坐力炮夜间射击观察难、测距难、计算难、瞄准难,射击指挥程序繁琐,夜间炮兵射击一时成为了训练盲区。为了激活夜间训练场,学院成立了项目攻关小组,针对这一训练难题进行研究,想方设法为火炮装上“夜视眼”,大幅度提高了装备的实战能力。该型装备也荣获了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院政委叶文芳指出,“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双轮驱动的科研思路促进教法、训法的不断变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无独有偶,该院自主研发“基于网络的爆炸物3D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等10项成果,让网上作业、模拟训练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科研创新也让教学改革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联合攻关助力金点子
排爆是勇气与智慧的角逐。爆炸物的引爆部分多由复杂电路和诸多电子元器件组成,而导线就如同爆炸物的血管,连接各个关键部位,能否准确做出判断往往成为排爆是否成功的关键。
为此,设计一个能迅速判断起爆电路的仪器在项目组负责人何卫成教员的脑海中逐渐形成。然而,这个项目涉及到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等多个领域,随着项目的推进,他们越发感到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进行下去。无奈之下,项目组成员北上河南、南下泉州、西到成都的科研院所,四处寻找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最终,这个项目在地方高校的帮助下,突破了微电压检测等几个关键技术难题。正因如此,文初提到的“爆炸物查线仪”才得以成功。
正如该院院长张量栋所说:“科研不是低层次的重复,关起门来科研之路只能越走越窄。”该院主动与军地院校、科研院所、部队和训练基地建立联合开发机制,走出了一条学院提出设计思路、实验论证,对方给予经费和技术支持,最后共享科研成果的科研新路子。
“借船出海”不仅化解了科研风险,还打造出了科研金点子的孵化器。近年来,他们先后与西安光机研究所、云南298兵工厂、武警81师等9家单位联合研制了近20多项成果,其中有13项获武警科技进步奖,节约科研经费近300万元。(王业洲 许朝友 赵茂林)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