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座航母军港记:为辽宁舰“筑巢”的人
中新社青岛4月23日电 题:为辽宁舰“筑巢”的人
中新社记者 陶社兰
码头入口处,“历史将铭记这一刻——中国首艘航母首次靠泊母港”的标语巨大而醒目。“这一刻”,是指2013年2月27日上午,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从大连造船厂启航,首次入驻位于青岛附近的航母军港。这里,是中国首座航母军港。
“这座码头采用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突堤式结构,能够有效利用水域面积,提高码头的舰艇驻泊能力。这座码头可以同时停靠多艘大吨位军舰。”看着这个通过他们的双手,从无到有“筑”出来的航母的“巢”,航母军港建设部队政委黄毅言语中充满自豪。
“我们建造的防波堤国内最长,它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台风。自建成以来,它已经受了4次强台风的考验。”站在防波堤顶端,中新社记者看见堤外海浪不断撞击大堤,而堤内波澜不兴,碧波如镜。防波堤挡住了风浪,为航母提供了良好的驻泊条件。
航母军港建设项目种类繁多,海上、陆上、地下俱全。航母码头国内首座,无从参照,工期又紧。不能让入列的航母没有家。“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个字:干!”建设部队官兵把工地当战场,拉开了决战的阵势。
首座航母军港气势恢宏,这一切都建立在诸多创新之上。
在码头和防波堤周边,堆放着无数巨大的水泥墩子,形状如同扭曲的“王”字。这些水泥墩子看似无规则地堆放,却又巧妙地咬合在一起。
“它们能够有效抵消海浪冲击防波堤和码头时产生的能量,海浪冲击力越大,它们咬合得越紧密,可以有效保护防波堤和码头的安全。”航母军港建设部队某处处长任锐说。这些重达数十吨的水泥墩子,投放要求极为精细。每投放一块,都要进行精密的卫星定位,确保它们安装的精度和密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1987年入伍的任锐,参加过从南到北数座军港码头的建设,是在工地上“泡”出来的水工行家。“以往,我们都是采用经纬仪进行安装定位。施工完成后,雇佣潜水员进行人工探摸检测,费时耗力。如今,我们采用卫星定位、多波束测量等先进技术,建设质量和速度提高了数十倍。”自开工以来,总部、海军先后组织了近20次工程质量稽查、巡查,已竣工项目质量全部优良。
防波堤和码头下的129个超大沉箱,最大的重达7000吨,为国内之最,其运输和安装是一道新的技术难题。官兵和施工单位联手创造出新型工艺,获得国家专利。“我们集智攻关,攻克了此类超大沉箱的预制、海上运输、水下安装等40多个世界性技术难题。”黄毅说。
“如今,辽宁舰顺利靠泊,我们感到骄傲。”黄毅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