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兵紧急为震区群众搭建6000余套简易房(图)
成都警备区组织民兵紧急搭建6000余套简易木架房—— 让震区群众住进舒适的家
“这种木架子安置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既可避免夏天集中居住帐篷的炎热和生活不便,又能减少搭建活动板房的高成本和环境污染,很受群众欢迎。”5月28日,四川省成都警备区政委竹中强告诉记者,他们组织200余名专业技术民兵驰援芦山地震重灾区邛崃市高何镇,目前已搭建木架子安置房6300余套,让两万多名受灾群众搬出了帐篷。
为了在新居建成前让震区群众住得更舒适,他们在广泛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专门从震区周边蒲江、温江、郫县、崇州等地征集从事泥瓦匠、木匠、电工等职业的民兵200余名投入建房行动。
在高何镇靖口村12组,记者看到,7名民兵从一村民倒塌的房屋中挑出了数根圆木,选定附近一块空地,然后各展所长,木工锯木、水泥工打地基、电工牵电缆……仅两个小时,木架子房屋框架就初步成型。
“我们将交给群众一个‘清水房’,剩下的就让群众根据各自需要‘装修’了。”民兵万良富对记者说。
在靖口村13组,记者看到已经有村民住进了刚搭建起的木架子安置房。64岁的村民高如奎向记者介绍,这里原本是他家倒塌的住房,在民兵的帮助下,原地已平整出一块地,利用原来住房的木料、砖瓦,再加上新购买的石棉瓦、花油布、层板等搭起了一间客厅、一间卧室和一间厨房。
记者看到,高如奎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从倒塌房屋里抢出来的沙发、电视、茶几等家具。卧室里,有床有被子。房间里还搭起几根竹竿,做成简易的晾衣竿。走进厨房,用几块木板搭成一个餐柜,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摆放得整齐有序。
“木架子安置房看似简陋,但我们很满足。”高如奎的妻子王清秀正在用蜂窝煤、煤气罐做饭炒菜,看到记者,她满面笑容地说:“之前我们住在帐篷里,少则6人多到10人,随着气温升高,帐篷内如蒸笼闷热,遇到下雨天又很潮湿,容易浸水。现在我们搬到这个房子,与儿子儿媳还有孙子一起住,完全像个家了。”
王清秀还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民兵的帮助下,他家第一批搬进了木架子安置房,当天就收到了政府补贴的3000元,民兵们还给他家送来了大米、猪肉和饮用水……(刘红斌 本报特约记者 杨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