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日关系根本改善很漫长 提防极端民族主义(2)
过去划界经验的启示
邢广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我们可以从中俄哈吉塔成功解决边界问题获得一些启示。随着苏联解体而来的地缘政治变化,给中俄边界谈判带来不确定因素,谈判程序变复杂,中国回旋余地变狭小。通过“4+1”边界谈判模式,中国及时在变化中与中亚新邻居发展关系。例如:1996年在上海达成的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信任的协定和1997年在莫斯科达成的关于在边境地区进行裁军的协定等。在此基础上促成“上海五国”机制,逐步解决了边界问题。在处理边界问题上,国家关系的良好状态,创造新型谈判模式,体现互谅互让原则和双赢理念,以及控制双方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都是极为重要的。
杜进森(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所长):从越中北部湾划界协定来看,划界是有必要的:该地区无明确国界时,经常发生争端。划界能为两国国内的发展创造和平外交关系。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两国有必要明确专属经济区界线。因此北部湾的划界内容包括划定两国领海边界,划定专属经济区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这是越中关系和划界里程碑,为其他事件提供经验。
石源华(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中韩处理高句丽历史问题,可以说是“搁置外交”的成功案例。搁置争议,是因为历史分歧,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一致,应允许双方保持自己观点。同时,高层及时沟通非常重要,以避免发生误判和问题激化。还需有足够耐心,留待将来心平气和妥善解决争端。随着东亚可能的一体化进程,问题严重性可能自行消减。
东亚如何应对海上挑战
金永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我想谈谈联合国海洋法解决南海问题争议的局限性。国际法院无法解决领土争端。中国已经提交声明,海洋划界,领土归属,军事活动等不接受国际法院管辖。我建议中国发布《南海白皮书》,增强海洋区域普查措施,加大行政管理。中国与东盟在海洋环保,科研,救助等方面可进行合作。在增强互信基础上,应制定约束性文件,实施广义共同开发制度。
苏俊燮(韩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东北亚地区在历史上从未形成区域协作机制。目前也未形成统一的命名机制。比如,韩国与日本有关“日本海”的名称问题。这说明,东北亚还未达到“近代国际关系”的程度。我认为,东亚合作机制应从具体简单问题,从容易解决的,从小的问题开始,比如,改变思维方式,解决东北亚地区海域命名问题。
金莱尔(Lyle J.Goldstein,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洋研究所副教授):中美在西太平洋海洋冲突的控制涉及竞争和合作两方面。关于中美竞争,应借鉴英美、日美、苏美三个历史案例 。而在中美军事合作的主要方面,双方应在危机管理、建立互信、海上搜救、海上反恐、灾后重建、环境保护、地区海洋安全和海洋通道安全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此文为近日上海论坛政治分论坛的部分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