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调集众多判读专家仍难以应对海量卫星图片
古往今来,人类在战争中的活动一直会受到来自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克劳塞维茨曾用“战争迷雾”这一概念,来深入阐释这种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现象。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传感、数字通信、计算机网络、信息融合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全维、全纵深、全天候、全天时的侦察、监视、传感、探测技术以及大容量、高质量、远距离的通信技术广泛运用,从而为确保战时能够有效获取大量宝贵的战场信息提供了重要技术保证。
现代战争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在系统对抗中存在着一定的“临界时间”,主要指从获取信息到信息失效之间的一段时间。近期几场信息化战争表明,由于科技手段的强力支撑,使得作战目标的出现、聚集、分散、消失等均会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因而使得信息“临界时间”大为缩短并极易“老化”,这就要求必须将信息的时效性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水平,以确保于“临界时间”内能够消除“战争迷雾”。
在传统战争中,造成“战争迷雾”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缺乏战场信息,但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却可能因信息过剩、信息膨胀引起信息泛滥而造成“战争迷雾”。因为,一方面信息泛滥增大了信息处理的工作量,所以极可能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淹没于信息海洋之中,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利用。如在世界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通过各种先进侦察手段获取了大量的战场信息,虽然中央司令部从国内调集了众多的判读专家,并辅以大量的高速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但面对数目巨大的海量卫星图片仍感难以应对。对此,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曾深有感触地说:“确实没有时间去消化信息,以至于所做出的反应相当部分只是出于本能。”另一方面,信息泛滥无疑增大了指挥决策的难度,因为指挥员所追求的并不是包罗万象的最大信息量,而是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做出正确决策的最佳信息量,所以由于不确切、不相关、相互矛盾的信息大量存在,必然会显著地增加信息的模糊性与矛盾性,大大地降低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从而严重影响到指挥决策。
战争充满了对抗性和或然性。敌方作为“活的”客体,不仅会千方百计地阻止对方获取信息,而且会制造各种虚假的信息,以求达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的战场奇效。因此使“战争中得到的情报,不仅很大一部分是相互矛盾的,而且更多的是虚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所以,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有效消除人为制造的信息“污染”,善于在“临界时间”内消除“战争迷雾”,已成为战时确保打赢和制胜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