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朝鲜后说了什么?
原题:毛泽东与毛岸英
毛岸英,这是一个英雄的名字。
作为毛泽东的大儿子,这位童年时代就随母亲入狱坐牢,少年时代流浪街头,青年时期又在异国参加反法西斯战斗,回国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男子汉,毫无疑问,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红色后代中的第一人。毫无疑问,无论就其个人的历史背景,还是和平发展的中国现实社会,毛岸英这个名字都应该是一个榜样!
在上海,毛岸英和弟弟岸青过着像三毛一样的流浪生活,“吃百家饭,走万里路”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于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按照韶山毛氏家族的族谱,岸英属“远”字辈,毛泽东为其取名,字“远仁”。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的人生注定与艰难困苦联系在一起。在生命的最初5年中,他随父母到过上海、武汉、广州。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他又随母亲和两个弟弟回到长沙县清泰乡板仓的外婆家隐蔽。8月,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不得不与妻子握别。从此,父子天各一方。在白色恐怖之下,为了安全,岸英对外改随母姓,叫杨永福。
8岁时,毛岸英与母亲杨开慧被当时国民党湖南军阀赵恒惕所领导的“清乡”司令部所属“铲共义勇队”区队长范觐熙(杨开慧家邻居)带领的枪兵抓获,被关进长沙协操坪监狱。在狱中,小岸英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知道了爱憎。凶残的敌人将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岸英哭着用小手抚摸着母亲的伤痛,懂事地说:“妈妈,现在他们打你,将来我长大了要狠狠地打他们!”
这个时候,父亲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已经失败,在一个名叫井冈山的地方开始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惨遭杀害。从此,岸英永远失去了母亲和母爱。
小岸英亲历了生离死别的时刻。十多天后,他才被舅舅杨开智、舅母李崇德从监狱中保释出来。为了避免再遭迫害,岸英和弟弟岸青、岸龙在外婆和舅母的保护下,被送到当时党中央机关所在地上海,由叔父毛泽民安排进了大同幼稚园。大同幼稚园是中共驻上海的党组织为了安置、救济和培养革命烈士后代,由党的外围组织“中国互济会”出面开办的。其间,4岁的小弟弟岸龙因病不幸夭折。
不久,因为顾顺章叛变等事件的发生,中共在上海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大同幼稚园的真实身份也已暴露,1932年3月,党组织在无奈中决定将它解散,孩子们也被迫疏散。当时毛泽民夫妇已赴中央苏区工作,岸英兄弟在上海无亲无故,成了孤儿。党组织把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兄弟俩安排到幼稚园创办人之一的著名“红色牧师”董健吾家寄养,按月支付30元的生活费。董以牧师身份为掩护做地下工作,从教堂领取薪水。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33年,中共中央迁往江西瑞金,党的经济资助中断,而董健吾本人也因身份暴露外出躲避追捕,董的原配妻子黄慧英在生活日趋困难的情况下有些嫌弃孩子们,孩子们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还时常挨打受骂。于是,岸英和岸青离家出走,从此流落街头。
无处栖身无食果腹的岸英带着弟弟住在一座破庙里。母亲的惨死,父亲又不知在何方,兄弟俩为了生存,只好靠当报童、卖油条、推板车、拾破烂来赚取一点钱,以换来一点食物充饥,可这也只能是饥一顿饱一顿,吃了这餐没下餐。有一次,岸青接了一张假票子,无法交上款,就挨了老板的打,可也只能忍气吞声,以泪洗面。有一天,他走到一根电线杆旁,看到地上有一小节粉笔,就捡起来在电杆上写下:“打倒帝国主义!”恰巧被一特务碰见,这个狠心的家伙竟然拿起路边小贩的铁钳向岸青的头部猛击。小岸青遭此毒手,当即头破血流,昏倒在地,导致两耳变聋,大脑严重受伤,从此落下终身不治之症。作为哥哥的岸英,自然又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然而就是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岸英和岸青仍不忘学习文化。为了买到一本《小学生词典》,兄弟俩勒紧裤带,坚持3个月不吃早饭,终于如愿以偿。这本小小的字典,岸英一直珍藏着。这种流浪的生活一直过了5年之久。解放后,岸英在看电影《三毛流浪记》时还激动地说:“那时我和岸青在上海的流浪生活和三毛相比,除了偷和给资本家做干儿子外,其他几乎都经历过。”毛泽东也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啊。”
1935年秋,远在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的毛泽民,托钱之光找到当时中央特科的潘汉年,帮助寻找毛岸英、毛岸青,直至1936年夏天,董健吾将他们兄弟俩从一座破庙的一帮流浪儿中间找到,这才与地下党接上关系。随后,又托张学良东北军的部下、抗联总司令李杜,利用他出国到西欧考察的机会带岸英兄弟俩到了法国巴黎。半年后,由当时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的康生,将他俩送到苏联莫斯科,并将他们送进了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