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秘蛟龙号任务:采巨型生物 探海底富矿
7月19日,“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奔赴太平洋执行试验性第二、三航段科考任务,开启了新的征程。在出发前,“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1航次)二、三航段首席科学家王春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介绍了此次第二、三航段的主要工作区、主要任务和意义。
据王春生介绍,第二航段工作区位于东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将重点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及海底沉积物剂量反应试验,其中包括五大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深海多金属结核试采区沉积物原位土工力学参数的测量,为深海集矿机设计提供可靠的支持数据;二是利用载人潜水器近底航行拍摄海底录像和照片,开展结核小尺度分布规律研究;三是采集结核合同区不同生境类型的巨型底栖生物样品和视像资料,分析比较海底平原和海山链巨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为深海采矿环境影响评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的义务;四是开展近底微地形地貌调查,为结核试采提供精细的海底地形;五是采集结核合同区海山链岩石样品,为研究东太平洋断裂带海山链的形成与洋下岩石圈地幔的演化过程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三航段的作业区是我国西太平洋富钴结壳专属勘探矿区。科考人员将利用照相、摄像、声学地形测量等手段,开展近底测量和取样作业,获取海山区海底环境参数,并开展巨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空间分布调查研究。
“我们知道,陆地上的许多山脉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其生物种类也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海拔高度在山的不同方位,由于光照和湿度等条件不同,其生物种类也不同。在海底也存在许多海山,我们这次去的海山高差将近4000米,海山基底水深5000多米,山顶1400米左右。这样的海山生物成带分布肯定很明显,不同的方位也是不同的。”王春生说,这次我们在海山区就是要利用载人潜水器对海山不同深度、不同方位的底栖生物种类及其分布进行调查,搞清楚像冷水珊瑚这样的重要物种是如何分布的,为海山矿物开采环境影响评估和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