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乘蛟龙号下潜惊魂:险砸到海底峭壁(图)
7月5日,在经过了近1个月的期待之后,我终于接到下潜通知,与潜航员傅文韬、张同伟一起执行“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第7次下潜任务,这也是“蛟龙”号的第59次下潜。
下潜遭遇惊魂一刻
8:30,我们先后从“向阳红09”船进入潜器,随即关闭舱盖。9:08,潜器入水。9: 19,在获得“同意下潜”的指令后,我们开始了此次深海之旅。
由于海况较前一日略差,潜器在海面时出现明显的摇晃,但开始下潜后就非常平稳了,而且速度很快,一度达到每分钟42米。我跟傅文韬、张同伟开玩笑说:“坐‘蛟龙’号比坐飞机感觉舒服多了,平稳又安静。”不过,舱内非常热,达到32℃。下潜到200米水深时,舱外已是一片漆黑,潜航员打开照明灯以方便观察舱外,下潜过程中偶尔可以看到一些个头很小的水母。
10:58,出现了本次下潜最惊险的一刻。由于深度仪工作不稳定,我们不能准确知道潜器距离海底的高度,而实际下潜点又较之前的预设下潜点浅了近150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潜器就会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砸到海底,好在傅文韬判断准确,及时抛掉下潜压载,这才化险为夷。也就是在5分钟内,我们便可以看到海底。把这里的海底称为悬崖峭壁,一点都不夸张。
在潜航员的指挥下,我负责舱外右侧观察,寻找适合采集的样品,同时提醒潜航员避免潜在的触碰风险。随着潜器的缓慢移动,我们很快在崖壁上发现了枕状熔岩等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地质样品,同时还观察到零星分布的海鞭珊瑚、海绵等深海生物。鉴于采样难度,我们决定继续观察,择机采样。12:40,潜器转过崖壁来到一块结核区,这里的结核呈黑褐色,鸡蛋大小,密集分布在软泥上。在结核区行进的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多种颜色的海参,海百合的数量也相当惊人。在不到50米的行进距离内,就观察到20多只海百合,我再次体会到深海生物的奇特。12: 47,傅文韬采集到红色和白色海参各1只、海百合1只,开启了采样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