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倾化助长军工发展:翅膀硬了想单飞?
8月6日,日本二战后建造的最大战舰“出云号”在横滨市举行了下水仪式。这艘“准航母”性质的战舰能够同时起降5架,最多搭载14架直升机,满载排水量高达2.7万吨,超过了英国和西班牙等国的现役航母。
“出云号”引人注意的一点是该舰由日本独立设计、建造。“出云号”仅仅是日本军工产业自主化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日本军工产业借助了国内政治右倾化逐渐实现了自主化,军工产业转型紧随其防卫政策的新变化,为自卫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军事装备保障。
日本军工自主化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盟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其中第11条规定:禁止可以使日本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自此以后,沦为战败国的日本,其军工生产发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格控制与监督。但是,日本从来没有放弃军事大国这一目标,在军工产业通过“军转民”的方式悄然走向了自主化道路。
1945年,美国第6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占领日本后,收缴了日军的武器装备,对日本军工产业实行了停业关闭、限期转产等措施。那时,日本17家主要兵工厂的5万多台机床被拆除、并运送出国充作赔偿物资,余下的兵工厂被迫转产民品。
冷战开始后,日本借助美苏冷战的有利时机,不时突破限制发展军工产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国凤长期研究国防经济,对于日本军工行业的自主化道路,她认为这与美国的“松绑”有联系。
张国凤称,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约束下,不能发展任何军工产业。但是自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由于战争需要,让日本建造了一些武器修理厂。到六十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来的武器后便可以自主消化生产。比如F2战机便是日本从美国引进后,进行自主生产的武器装备。
不过,美国并未放松对日本军工产业的警惕心理,一定程度上限制日本对攻击性武器的研发和建造。1952年,日本政府就计划建造航母,1959年日本自卫队又提出建直升机航母,被政府否决。到了1984年,日本再次打算建造小型航母,因美国与国内反对,最终放弃。
张国凤认为,美国对日本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日本军工行业的发展。日本的军工技术“底子”非常深厚,除了具备常规武器的优良技术外,日本在核武器方面技术上亦非常成熟。可以说,日本军工发展主要是依靠内生动力和强大的军工基础逐渐实现的“自主化”。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郭锐对日本军工产业的发展保持着关注,他说,朝鲜战争期间,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允许下,日本恢复了大规模的武器生产能力。随着经济的起飞,日本军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水平很高、潜力巨大、寓军于民的军工产业体系,在亚洲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对于最近几年日本军工自主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郭锐分析称,“日本在军工产业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其技术先进程度很高、产业覆盖范围很广、实际生产能力很强、国际合作水平很高。”
郭锐说,日本军工企业以民间企业为主,但是背后都受到政府主导。日本的军工产业实体非常庞大,它们大多分散在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劝银这些大财团当中,并充当着本集团的骨干力量,与政界、商界、学界、民间都有着紧密联系,对日本防卫政策和对内政策都有巨大影响力。
军工自主紧随国防政策
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紧随其防卫政策的新变化,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军事装备保障。为了适应国际环境和防卫政策的新变化,日本军工产业以针对性、前瞻性、集约化和增强自主性为总体目标进行了有序调整,以支撑日本军事战略和对外战略的变化。
郭锐称,随着自卫队任务的增多、范围的扩大、角色的升级,日本军工产业也针对性地对大型智能化计算机中枢系统、导弹防御系统、远程作战武器平台、特种装备等展开了研发和生产,包括压缩坦克、火炮等传统主战装备的生产,重点研制C4ISR系统、轻型装甲车、直升机、大型舰艇、大飞机、侦察及预警卫星等先进装备。
张国凤表示,虽然日本也会从美国进口一些装备,但是大部分都是自主产品。日本自卫队90%以上的产品是由日本企业自主生产的装备,很多装备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出云号”试水让外界再次注意到日本在舰船制造方面的水平。专家认为,这体现出日本近几年发展装备的决心。“日本的军事战略重点侧重哪儿,日本的军工产品就会侧重哪一领域。比如,近几年,随着日本与东亚国家领海、领土争端的增多,日本自卫队更加重视海事争端,为此,日本军工企业亦随着海洋战略有针对性地发展。”张国凤说。
“保障海上通道安全是日本国防的重中之重。日本的军工生产历来重视海上自卫队的武器装备,舰艇制造坚持走在东亚国家的前列。”郭锐分析道,日本军工产业加快了装备生产的大型化、远洋化和高技术化。“出云号”此次下水便是日本多年来重视海洋战略、重点研发海军装备的一项成果。
日本政治家多次声称要摆脱陆地小国的概念,树立海洋大国的意识。日本军工企业在研发舰艇方面,早已按照需要制定了详细计划。近几年,研发成果开始集中涌现。
2004年至2009年,石川岛播磨联合造船公司建造完成2艘排水量1.35万吨级直升机驱逐舰“日向号”、“伊势号”。该级舰拥有195米长直通飞行甲板,满足短距垂直起降舰载机的需要,与航母仅一步之遥。由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轮流建造的苍龙级AIP潜艇已经下水3艘,其排水量2900吨,可持续潜航达3周,堪比小型核潜艇。
随着日本防卫重心的转移,其武器生产也将由本土防御所需向外向战略打击转变,以支撑自卫队的快速反应和远距离投放能力,加强自卫队域外干涉、应对恐怖活动、防范导弹袭击的能力。
此外,日本军工产业实体已经开始向菲律宾等中国周边国家试探性地出口一些武器装备,郭锐表示,这将进一步搅乱南海局势,同时会让日本在军工产业“外向化”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相关
修宪战略刺激日本军工自主化趋势
“和平宪法”是制约日本军工发展的首要障碍。战后日本宪法规定“日本国民衷心地谋求基于正义和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他军事潜力”,基于该条规定,日本形成了冷战时期的“专守防卫”方针,提出“不保持洲际导弹、远程战略轰炸机、攻击性航母等旨在给他国以毁灭性打击的进攻型武器”。
专家分析称,“和平宪法”和其“专守防卫”的防卫方针确实在日本发展军工上起到了制约作用,日本军工发展必须“绞尽脑汁”避开与这些规定相冲突的武器研发,包括此次具备准航母功能的“出云号”被定义为“护卫舰”,就有“避嫌”之疑。
但随着日本右翼和保守主义思潮不断涌现,日本“修宪”闹剧一再上演,这为日本军工发展提供了更多契机。安倍政府提出“修宪三步走”战略,今年7月的日本国会选举中,自民党大获全胜,安倍政府摆脱了“扭曲国会”的局面,控制了国会参众两院,客观来说,这些都使得安倍的修宪计划更容易实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部助理研究员唐奇芳表示,近几年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欲修改和平宪法的国内环境刺激了日本军工大力发展的趋势。在赢得参议院选举胜利后,对于安倍政府解决了“扭曲国会”的问题,其欲实现修宪目标的障碍在减少、难度在降低。从长远看,随着日本国内对修宪问题的“松绑”,日本军工的自主化或者是对外武器出口将会愈演愈烈。
唐奇芳认为,现在日本军工的主动性越来越强,这与日本长期追求“正常国家”、自卫队要有防卫权等诉求一脉相承。上世纪90年代,日本出台了PKO法案(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这一法案使得自卫队走出国门的梦想得以实现。(记者 魏香镜 实习生 董文龙 栾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