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试飞员61年遭遇险情三千多次 27名试飞员牺牲(4)
鹏程万里 智慧为翼
他们参与完成1200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刷新我国航空工业数千项纪录
这,是中国航空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
1993年10月16日,汤连刚、张海等8名试飞员,在蓝天白云间胜利完成了“惊天一吻”——我国首次成功实施三机空中对接加油。
这一刻,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国家。
这一刻,很少有人能想到:中国航空试飞起步时曾有一幕“用脸盆加油”的艰难场景——
1960年1月26日,歼-6飞机试飞,没有加油车,机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只能用脸盆、铁桶等简陋工具,排成两列长蛇阵为飞机加油,从上午8点钟一直加到下午2点多,才加了大半箱航油。
从“脸盆加油”到“空中加油”,实现这一世界为之惊叹的巨变,靠什么?中国试飞院原副院长周自全一语中的:“航空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试飞员技术突破为基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一名优秀试飞员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天上,也体现在地面——
在歼-10战机研制过程中,李中华先后提出10多项改进意见和建议,都被一一采纳。连飞机的驾驶杆模型,都是他和战友们用橡皮泥一点点捏出来,再移植到生产工艺中。
试飞员李春华在运-8飞机重装空投试飞中,和科研人员一起创新货台定力开锁装置,使空投重量成倍增加。
徐勇凌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安全、高效、舒适——人机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引起了航空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王海峰说:“对于试飞员的任何建议,我们都视若珍宝。”
2009年7月28日,在试飞员李国恩的建议下,空军“飞行品质及人机功效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歼-15舰载机从设计制造到实现首飞,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试飞员也要随之改变。在张景亭看来,“一个优秀的试飞员,不仅是科学的冒险家,还是航空理论的探索者、飞机设计的参与者和飞行的先行者。”
张景亭,昔日功勋试飞员,今朝中国试飞院副院长。他的感悟,正是中国试飞员向专家型转型的生动写照。
对于试飞员来说,让他们引以为豪的,除了那一枚枚闪光的军功章,还有那一个个烫金的科研获奖证书——
1991年,汤连刚、李存宝因成功试飞国产某型航空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6年,雷强、李中华对歼-10战机研制贡献突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2年,王文江、梁万俊因枭龙战机试飞定型,荣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铁翼鹏程,云天为证。61年来,中国空军试飞员参与完成1200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刷新我国航空工业数千项纪录,突破了一大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部队战斗力的关键技术。
2009年国庆60周年首都大阅兵,预警机、加油机、轰炸机、歼击机……中国新一代战鹰威严列阵,气势如虹飞过天安门。
如今,4年过去了。说起这一幕,73岁的老一代试飞员余明文依旧激动地挥舞着拳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轻的他准备开始试飞歼-7,西方一位军事专家曾预言:“中国在搞四个现代化,有三个可能实现,但国防现代化,尤其是空军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了争这口气,他和战友们奋斗了30多年。
如今,仰望蓝天,余明文老人平静地对记者说:“这辈子,我很幸福!”
图:经过试飞定型的歼-10战机翱翔祖国蓝天。本报特约记者 谭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