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须发展核武弥补与美日常规军力差距
东亚变局中的中国核武
最近,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出现恶化迹象。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7月29日报道,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卡莱尔将军表示,美国空军将像当年对付苏联那样,以精锐之师合围中国。卡莱尔一语道破天机,以至于无论美国政客如何巧舌如簧,也无法掩盖其真实的战略意图。
同时,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7月29日晚在东京发表演讲,号召日本学习德国纳粹,在不知不觉中修改日本和平宪法。麻生此言印证了中方此前的担忧,即安倍政府有可能凭借2003年通过的“有事法制”三项法案,以紧急状态为由,越过国会,直接向自卫队下达开战指令,然后愚弄公众,裹挟民意,修改宪法第9条。
值多事之秋,中国须秉持毛泽东的慎战原则,在实力具备后决不犹豫退缩,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在实力不济时潜心积聚能量,先打孤立和弱小之敌,以“农村包围城市”。在常规武装力量方面,美日同盟这一“大城市”对于中方仍居于优势,美国拥有先进的导弹防御体系和大量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对华军事威胁是直接而现实的。除了坚持杜绝盲动的原则之外,中国安全最后的屏障就是国人的意志凝聚和解放军的核武长城。政府目前有必要重申核武价值,更新核武库,明示可信核威慑战略,宣告中国动用核武的决心,我们才能把握战争主动性,赢得更多宝贵时间,牢牢掌控东亚安全形势的未来变局。
核武器能够成为当代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古代的长城不仅曾是中华文明的防御工程,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一致认同的重要工具。长城发挥有效安全保障作用的时候,内地各个民族安居乐业,经济上相依相靠、联为一体,在文化上彼此宽容、互相学习。它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推进民族融合的强大动力。核武器就是今日中国的万里长城。
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些中国人处在习惯性自卑当中,而另一些同胞则奋起抗争,成为悲情的救国英雄。在我们的记忆里,典型的爱国行为就是用血肉之躯去抵御欧、美、日等帝国主义军队的枪炮。直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华民族才从根本上洗雪了百年来落后挨打的耻辱。在核盾牌的保护下,我们现在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强大的,我们不惧怕任何国家、任何军队的挑衅。
对安全形势的自信重塑了中国人的身份,对此的反思有助于界定“我们是谁”的问题。我们是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是二战的胜利者,我们正在重新崛起,我们反对军国主义,我们维护国际正义,这种自信激发着中华民族的新生意识。中国的年轻一代自尊自豪,基本上以淡定的态度平视西方文明。反观一些富裕的阿拉伯国家,许多国民仍然身怀浓烈的悲情意识,少数不满西方欺凌的年轻人甚至像本•拉登一样,走上极端主义道路。
军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