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朝战地摄制组战场拍纪录片 遇敌机轰炸(图)
1952年的国庆节刚过,刚刚成立两个多月的八一电影制片厂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奉命组成战地摄制组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拍摄纪录片《慰问最可爱的人》。
10月17日上午,摄制组一行随慰问团抵达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拍摄了朝鲜群众隆重祭奠因抢救朝鲜落水儿童牺牲的罗盛教的场面。下午,又采访了罗盛教所在部队的领导。当他们正在一所学校里与志愿军官兵一起吃饭时,敌人的空袭突然而至。
这次入朝,摄制组共带了两台摄影机。大家十分珍惜这两个“宝贝”,平时坐车赶路时,也生怕汽车颠簸会损坏设备,总把机器紧紧地抱在怀里。听到炸弹声,剧务黄宝善、摄影助理陈毓中二人迅速跑去抢救放在一旁的摄影机和电影胶片。见二人忙不过来,同是摄影助理的高庆生立刻接过黄宝善手中那台苏制艾姆摄影机,转身往外跑。黄宝善抱着另一台摄影机紧随其后,陈毓中提着装胶片的箱子跟在后面。正在他们寻找躲避之处时,敌机冲着他们投下两颗炸弹。随着一阵巨响,黄宝善的耳膜穿孔,顿时失去听觉。
然而,轰炸结束后,高庆生却不见了踪影。大家急忙分头去找,结果在不远处找到了高庆生被炸烂的遗体,而那台摄影机则“躲”在他身下完好无损。
第二天,摄制组和朝鲜人民军一起将年仅25岁的高庆生安葬在罗盛教墓地的旁边。这位八一电影制片厂牺牲的第一位摄影师,于当年12月被总政治部授予烈士称号并追认为模范青年团员。他抢救下的摄影机被命名为“光荣号”,一直珍藏在八一厂的荣誉室里。
1953年5月,摄影师薛伯青带领纪录片《钢铁运输线》的一个摄制小组,到身弥岛阵地拍摄海上运输的场景。这里落潮后,小岛和陆地之间有条用石子铺成的汽车公路就会显露出来,涨潮时公路又会被海水淹没。所以,军民们都是赶在涨潮前把物资运到小岛上。
为了保证拍摄效果,摄制小组把拍摄时间选在上午10点左右。谁想到,那天10点刚过,海水就开始上涨。官兵和老乡们便开始与潮水争夺时间,奋勇抢运。就在这节骨眼上,20多架“油挑子”敌机突然从上空飞过。很快,便有两架敌机返回猛烈轰炸运输队。薛伯青正在岸边聚精会神地拍摄着,一枚炸弹正落在他身边,炸起的热浪冲天而起,身旁的人急得直喊:“老薛,赶快跳海!”
为了保护手中的摄影机不受海水浸泡,薛伯青半蹲在海水里,双手将摄影机托举出水面。随着海水不断上涨,薛伯青也不停地变换着身体的姿势,最后只能踮起脚尖支撑。直到空袭结束,他才撤回岛上。
随着板门店谈判的进展,遣返战俘成为摄制组拍摄的重要内容。板门店谈判区的中轴线上用石灰划出一道粗粗的白线,沿线站有双方的卫兵。早已架设好机位的摄影师们,终于等到了载着志愿军被俘人员的救护车在白线边停下。
车门一打开,就看到从车里展出一面五星红旗。此刻,所有记者的目光都死死盯着车门。突然,车内扔出一团包裹,不少外国记者怕是炸药包,吓得掉头就跑。而战地摄影组的成员们却一动不动,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原来,这是志愿军被俘人员脱下身上的美式服装,用腰带捆起来扔了出来。他们越过白线,泪汪汪地凝视着牌楼上“祖国怀抱”4个大字时,随即情不自禁地高呼“祖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口号。“沙沙”转动的摄影机把这一切都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谢祀宗至今都记得,板门店采访结束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官兵们排成10公里长的队伍,持枪行注目礼欢送摄制组,站在敞篷车副驾驶位置上的他代表全体摄制组成员还礼。“在朝鲜的每一天,我和战友们都是在玩着命拍摄,但这足以让我们骄傲一生,因为我们的镜头里是‘最可爱的人’!”谢祀宗的话代表了所有赴朝摄制人员的心声。
军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