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曾逼退外军大型舰艇捍卫领海(图)(4)
资料图:核潜艇与常规潜艇大洋练兵。龙运河摄
面对亲人脸庞,面对使命职责,他们深情地说——
“你可以没有我,可中国不能没有核潜艇”
基地军史馆里陈列着一封泛黄的“遗书”:
“嫁给军人不容易,嫁给干核潜艇的军人更不容易,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不能陪你走完一生,一辈子欠你的情。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织一个幸福的家庭……”
这是老艇长董福生当年参加极限深潜任务时准备留给妻子的。基地组织家属参观军史馆,这一个橱窗前,流连的人最多……
那一夜,多少个妻子辗转难眠,夜半又把丈夫推醒,忍不住地问:“你是不是也给我写过遗书?写过几回?都写的啥?”话还没问完,已是泣不成声。
其实这些善良的女人们并不知道,在基地,这样的“遗书”数不胜数。对于核潜艇官兵来说,每一次远航都是生死考验,他们虽然怀着最好的希望,但还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每次出海前,许多人都会悄悄地写好“遗书”,结了婚的写给妻儿,没结婚的写给父母,若是凯旋,自己再悄悄销毁。
那一夜,面对追问,基地装备部副部长韩黎宾,轻轻拂去妻子眼角的泪水,默默点上了一根烟……
核潜艇训练任务重,一去千万里,忠孝两难全。在他的心里,有3次刻骨铭心的痛:
一次是岳父去世,他任务在身,远在深海。一次是妻子剖腹产,需要丈夫签字。他随艇远航,医生不得不让他妹妹代签。
第三次发生在记者采访期间,韩黎宾出海后的第二天,他的老父亲离开了人世,返航得知后,这个七尺汉子失声痛哭。
燃尽的烟,烧了手指,疼了心,韩黎宾又默默点上一根,猛抽了一口。他想起了另一些熟悉的脸庞……
那个长着两道浓眉的孟昭旭——
一次远航,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谁都知道,反应堆舱内辐射水平高,长时间进堆舱抢修无异于“拼命”。
艇上10名共产党员组成了抢修队,副机电长孟昭旭第一个冲了进去。
进反应堆舱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要经过测量和计算,但孟昭旭为了和故障抢时间,一鼓作气检修排故,等到战友们把他强行拉出反应堆舱,时间已超过了规定时限的两倍多。
孟昭旭忘我工作,透支了自己的身体。45岁那年,这位“拼命三郎”永远倒下了。临终前,他只有一个遗愿:让自己的儿子也到核潜艇上当兵。
如今,烈士的儿子孟龙按照父亲的遗愿,加入到了蓝色方阵,补上了钢铁巨鲸上陨落的那颗“铆钉”。
还有那个一笑眯眯眼的倪江——
一天,艇上执勤的电工班长倪江突然腹部剧烈疼痛,被紧急送往部队医院。
医生诊断:肾结石,且结石较大无法自然排出,建议住院进行药物治疗,但需要20多天。
“20多天?潜艇要出航,我可耗不起,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体外碎石手术时间短,但对身体伤害较大,我们不建议采纳这方案。”
倪江一咬牙,悄悄来到地方专科医院。
碎石治疗进行了约10分钟,击打了1800次,操作仪器的医生停了下来。
“结石部位较为特殊,击打次数已经达到了人体耐受极限,必须等身体恢复几天再治疗。”
“我是潜艇兵,身体好,接着来吧!”
拗不过倪江,医生又连续击打了500多次,成功打碎结石。
看着咬紧牙关的倪江在抽搐,医生的泪一下子滚了下来:“没见过你这么硬的兵!”
还有那个为了出航提前出院,带着一箱药上潜艇的郭金海……
还有那个为了不离开潜艇,把“禁止再从事涉核工作”的诊断书藏起来的刘贵庭……
这些好兄弟,并非没有其他选择,却在大海里懂得了什么是军人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
想到这,韩黎宾掐灭了烟头,轻轻捧起妻子的脸庞,深情地说:“你可以没有我,可中国不能没有核潜艇。”
“其实知道了他的遗书又怎么样?”基地司令员高峰的妻子刘淑华语短情长:“他常说的使命担当,我听不懂。但我知道,干核潜艇的男人,心里装着大海、装着国家,值得托付终身!”(徐双喜 魏兵 钱晓虎 李唐)
(声明:本稿件由中国海军网提供,如需转载须经对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