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球行:海外学者论中国孙子与诸子百家
中新网马萨诸塞州11月6日电(记者 韩胜宝)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托马斯·克利里称,《孙子兵法》这部战略经典著作不仅充满着伟大的道家作品诸如《易经》和《道德经》的思想,而且它揭示了道家的基本原理乃是所有中国传统武学兵经的最终之源。更有甚者,尽管《孙子兵法》在陈述原理方面无与伦比,但探索其战略实践的深奥底蕴之关键则取决于道家专注的心理展现。
克利里是东亚语言文化哲学博士,他特别强调《孙子兵法》这部军事论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并与道家思想联系起来探讨,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的一种新尝试,说明西方学者不仅重视 《孙子兵法》的军事价值,也关注其哲学价值。
1988年,克利里重译了《孙子兵法》,由纽约道布尔德出版社出版,并列人美国“桑巴拉龙版丛书”“道家著作类”。他在长达40页的《导论》中首先用大量的篇幅将《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作比较。在其序言中声称,“我认为,了解《孙子兵法》的道家要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法国著名《周易》学家夏汉生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周易》和《孙子兵法》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三本中国古代经典有许多相通之处,说明中国文化互补性很强,融合性也很强。易经的哲学思想与孙子的哲学思想如出一辙,面对强势和弱势,易经主张不用抗争的形式,不流血冲突,采取柔和的方式,与孙子的和平理念,尽量降低战争的灾害完全吻合。
夏汉生说,易经与兵法,在军事上有着直接的联系。易经的妙处可以拓展到军事等领域,在战争中求阴阳平衡,虚实结合法则。易经中“征”字出现了18次,这个“征”拆开来就是奇正,因为两个人就会变奇,与孙子在《兵势篇》提出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有明显的共同点。
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刘祖君考证,战国时代的奇人鬼谷子聚徒讲学,据说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都是他的弟子。苏秦和张仪是倡导纵横的外交家,而孙膑和庞涓为著名的兵法家,皆出鬼谷一门,显示伐交与伐兵的关系之密切,也印证兵法与易学渊源之深厚。以易研兵,可站在中华文化哲学的制高点上,大到透彻世事沧桑,小到领悟人生经验。
德国科隆大学汉学家、翻译家吕福克赞美说,《孙子兵法》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语言上,明显汲取了老子《道德经》的营养。孙子不仅把老子的“道”引进兵家,还把老子不拘一格的道术思想性哲学诗引进十三篇,抑扬顿挫,富有韵味,节奏感强,好读好记。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讲座教授杨义认为, “道”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关键词”。《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纲领。《孙子》提出“道天将地法”,把“道”放在五事之首,成为整部兵法的核心思想“全胜之道”, 这与这与《老子》五千言,用了73个“道”字后先辉映。
原台湾淡江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李子弋称,中国所有的兵学都来自齐国,最早来自于姜太公,兵学是此公的特长,他最早提出“全胜不斗”,对孙子影响很大。孙子还汲取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孙子兵法》的基本理念,奠定了中国人自己的战略文化思想。孙子“道天将地法”把“道”放在首位,可见“道”的重要。“道”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只有中国人真正懂这个“道”。
新加坡孔子学院院长许福吉博士表示,孔子和孙子都是同一时代、同为齐国人,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也是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的。如中国的兵家文化讲究“先礼后兵”,这个“礼”就是儒家的,而“兵”则是兵家的,两者融为一体,相互相成。因此,我们把《论语》和《孙子兵法》一起传授,把儒与兵、文与武、柔与刚、软与硬,交融在一起。
日本知名华文媒体人孔健说,“《论语》加算盘”的经营理念,很早就由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提出。算盘就是计算、算计、计谋,《孙子兵法》十三篇开篇就是“计”。“左手孔子,右手孙子”的搭配可谓完美无瑕。这两件宝,一是哲学,二是兵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驻蒙古国资深记者评价说,上下五千年,上有老下有小,诸子百家一个也不能少。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浩浩荡荡,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在齐鲁文化中,文武之道两位圣人是最闪光的两个亮点。文圣孔子,创立了儒学,经典是《论语》;武圣孙子,创立了兵学,经典是《孙子兵法》。《论语》以道德治理天下,《孙子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