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修理所装备维修远程精确化 返聘退役骨干
“假如明天打仗,你们准备好了吗?”面对这样的提问,南京军区某修理所所长张仁辉说:“无论明天打不打仗,我们都要确保装备随时能上战场。”
这个只有几十人的修理所,近年成绩斐然——6项革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0余人获全军专业技术人才奖,野战保障数十次,次次圆满完成任务。
时刻紧绷打仗这根弦
“听说你们正乔迁新居,还接装备吗?”去年8月,一场演习打响前,某部一台装备突发故障。
“接。”电话那头,张仁辉毫不犹豫。
那几天,所里忙得团团转——上级要求他们10天内搬入新营区。而老营区10多台故障装备待修,新营区维修车间尚未调试……许多困难,又碰在了一起。
尽管上级同意他们先安好家再执行修理任务,但拿到“假条”的该所领导却高兴不起来:作为军区唯一一个工程机械战役级修理所,我们休息谁来顶?正值部队演训高峰期,装备出了故障怎么办?
战争有间歇,备战无空当。他们兵分三路:一路搬家,一路在老营区加班加点遂行维修任务,一路对接演练场。
条件艰苦,官兵们干劲十足:新老两个维修车间灯火通明,这边一台台装备“起死回生”,那边一辆辆货车来回搬运……10天后,家安顿好了,10多台故障装备也重返演兵场。
钻研新技术提升保障力
记者走进该所新车间,一条标准化维修流水线让人眼前一亮。
“刚搬来时,很多新设备不敢启用。”修理工刘传林对记者说,由于上级没有设定新设备形成保障力的时限,大家想等厂家来人指导后再说。
可是后来,他们在一场联合登陆演习装备保障任务中,由于没能及时掌握新设备,战场装备抢修颇费了一番苦功,差点没能按时完成任务。
“老设备用着顺手,关键时刻却使不上劲,要不等不靠掌握新技术,提升保障力。”总结会上,该所领导痛定思痛。
为此,他们邀请总部、院校、科研单位等10余名专家教授前来指导。官兵们加班加点进行攻关,不仅快速驾驭了新设备,还创造性地将车间细分为拆装线、修理线和检测线并划分发动机区、特种装备区等,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
此外,官兵们大胆创新,在原有野战维修方舱的基础上,开发了便携式野战维修箱和野战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装备维修远程化精确化,提升了野战条件下维修水平。
超常举措培养保留人才
“轰!”一枚炮弹呼啸而至,目标战车被炸了个面目全非。
前不久,军区一场装备维修比武激烈进行。一发炮弹结结实实地打在装备上,真实考验着修理人员的战场抢修能力。
硝烟中,该修理所一名没戴军衔的修理工带领修理分队冲了上去……一小时后,战车再度轰鸣。
“他叫李建所,原来是我们所的四级军士长,退役后被返聘回来。”教导员杨勇说:“仗靠人打,没有人才打不赢。”
他们特别重视人才的超前培养和超常保留。经过争取,该所四级军士长名额目前已增至6名,同时,他们还返聘了几名退役技术骨干。
这些年,该所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大联姻”,委托解放军理工大学、装备厂家联合培训;坚持“请进来”,定期邀请军地专家辅导授课;坚持组织“修理能手”比武竞赛,培养士官尖子群体。
目前,该所拥有军区“专家型”人才1人,掌握5种以上装备维修技术的多能型主修技师4人,几乎所有修理技师都精通两种以上装备维修技术。 卢欢荣 本报记者 欧阳浩 特约记者 汪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