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建成某新机型修理线 攻克发动机维修难题
航修战线显身手——记中航工业贵动钳工施能洪(之一)
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的修理是一项复杂、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零件的修理精度高、配合间隙小、过程中清洁度控制非常严格。因此,从事航空发动机修理的工作者,需要素质高、责任强、技术好。
施能洪,中航工业贵动附件车间一名普通的职工,2000年,由于钳工技术出众,被公司从民品线抽调到军品一线从事某型发动机主加力燃油调节器等产品精密偶件的修理工作。作为一名航空修理技术人员,施能洪认为在生产修理实践过程中,唯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学习,才能保证航修产品的质量安全。他所从事的修理工种,由于主、加力燃油调节器结构复杂,工作状态数据要求高,涉及修理工序多,为了尽快掌握相关产品的修理技术。施能洪经常向其它修理岗位甚至是兄弟单位的老师傅学习请教,不断加深自身对产品特性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修理技能。此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文件资料,研究行业内领先的修理技术。正是由于勤于动脑、善于学习和技术实践,他很快掌握了岗位的相关技术、具备了较强的工作能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
贵动在进行某型机修理建线时,一个棘手问题成为新机攻关战役中的“拦路虎”:加力泵经过一个寿命期使用后,转子孔磨损严重,修理异常困难,按照老产品修理模式可以通过更换转子衬套的方式来解决。可是,新产品由于制造的材料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转子孔和油泵转子是一体的,转子孔没有使用老机型镶嵌衬套的方法。按照常规模式来进行处理只能报废更换新品,但如果这样处理就失去了修理的意义。为了找出症结,在修理过程中,由于该型发动机主加力燃油调节器结构复杂,活门与衬套之间配合尺寸要求高,产品在使用300小时后,转子孔磨损严重,修理时难度大、周期长、效率低,如果仅用手工研磨,要达到工艺规定的尺寸,需要好几天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施能洪和相关岗位技术人员组成了攻关小组,深入现场了解情况,查找航空修理资料,研究相关精加工技术,提出对偏磨严重的转子先铰孔再研磨的工艺方法,及时更改加工图纸制作绞孔工具,根据偏磨尺寸,不断进行测量确定每次的绞孔切削量,避免造成对转子二次损伤,逐步让转子绞孔各项精度符合下一步研磨要求,经过努力最终使转子各项参数满足工艺规定,缩短了修理周期,产品合格率100%。 (胡后菊 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