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00余名毕业生加入民兵组织
随着防空袭警报的解除,10多台大型工程机械迅速向遭“空袭”路段开进……前不久,一场战时道路抢修演练在天山脚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民兵训练基地展开,参训人员全都来自兵团各师团所辖城镇的民兵专业技术分队。
一支支编组在城镇的兵团民兵队伍,正续写着兵团儿女建功边疆的新篇章。
新思路 转变屯垦方式
“从过去的农八师到现在的第八师,这个建制称谓的改变,反映了兵团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兵团军事部政委王兴国告诉记者,在兵团实施的“城镇化行动计划”中,全兵团管辖的5个城市今后将承载107万人口,2015年将形成以10个城市、10个垦区中心城镇、160个一般城镇为布局的兵团城镇体系。
新思路,预示着一座座现代化城镇将在天山南北垦区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军事部党委主动作为,积极适应兵团党委做出的“从传统的农业屯垦走向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发挥城市产业、科技、文化集聚功能,与时俱进地丰富屯垦内涵、转变屯垦方式”这一重大战略调整,决定同步调整民兵队伍结构,推动民兵编组由农牧团场向城市拓展、由生产企业向科研单位和院校拓展、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拓展,使兵团民兵队伍主体由传统农业工人为主的单一结构,尽快转变为以农业工人、二三产业工人和其他城镇适龄青年为主的多元结构。
从昔日“屯垦戍边”到今天的“屯城戍边”,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建功边疆的使命担当。
新课题 面向城镇编组
按照“编出战斗力”的工作思路,兵团各师团较好地实现了“年龄结构降下来,党团员比例提上来,复转军人和高学历人才引进来”的目标要求。去年以来,全兵团就有800多名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加入了民兵组织。
兵团第五师人武部针对民兵队伍布局和素质结构的变化,一改过去主要依托生产连队编兵的思路,组织开展城市民兵工作课题调研,适时将编兵范围向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医疗卫生等行业系统拓展,最大限度地把政治可靠、学历较高、专业对口的优秀青年编入民兵组织,此举使该师基干民兵中的党团员比例、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和专业对口率均有大幅提高。
以前,团场的生产连队分布在场部周围,民兵居住相对分散,犹如一个处在防御状态的“手掌”;而现在通过城镇化建设,把分散的连队职工聚集起来,形成了“拳头”,时刻捍卫着边疆安宁。
新举措 训练基地屯兵
在新时期戍边维稳实践中,兵团军事部党委感到,过去那种提前下达预先号令进行集结的动员方式,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需要。经过深入调研,他们大胆创新,确立了在天山南北6个垦区重点城市和沿边团场建立民兵应急力量的思路。结合形势任务需要,各师先后建立了民兵轮训备勤连,逐步形成一支常态化的执勤力量。
轮训备勤连驻扎在民兵训练基地,实行集中食宿、集中训练、集中管理、集中使用,每2个月轮换一次,训练期间的补助由师、团承担,家中生产劳动由所在团场和连队合力解决。由于坚持教育管理严字当头、军事训练实战为先、技能培训务实管用,民兵训练基地也成为各师团的职工育才园地、基层干部培训学校。
近年来,兵团各级按照“布局合理、要素齐全、功能融合”的总体思路,对基层武装部和民兵分队建设标准进行规范和统一。从加强民兵阵地建设入手,按照“训练基地+基层武装部+民兵武器库”的要求,实现民兵教育、训练、管理、学习、生活、屯兵、培训等多功能一体。目前,兵团基本建成了以军事部训练基地为骨干、各师训练基地为主体、团场训练基地为基础的民兵阵地格局。
联动谋跨越,融合促发展。如今,兵团民兵的应急处突能力、日常防控能力、矛盾调处能力和社会管理创新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去年以来,有4个师的民兵应急营接受兰州军区战斗力评估考核,获得同类型单位总分第一名,还有20多项训练成果被上级总结推广。(郑文法 张洪杰 记者 孙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