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嫦娥三号奔向“月宫”
视频: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精彩回放 来源:CCTV新闻
中新社西昌12月2日电 题:嫦娥三号奔向“月宫”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2013年的初冬时节,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从这里起飞奔向月球。开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重要旅程。
“各号注意,三十分钟准备!”大别山的崇山峻岭间,传来任务零号指挥员鄢利清响亮的口令声,三年前的嫦娥二号卫星也是由他下达的点火发射口令。
今晨,他所发出的指令,或又一次将中国人的探月梦兑现。
此时,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正静静矗立在二号发射塔架上,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鲜红大字格外醒目。
或许是受到上天的眷顾,当日的西昌万里晴空,前几日的阴雨天,早已悄悄退去。夜空中闪烁的星光,足以使火箭顶部整流罩上的中国探月工程标志清晰可见。
从千百年前的奔月梦想到探月工程启动,再到航天器绕月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人一路走来,在太空留下了一串坚定自信的足迹——
2007年10月24日,中国探月工程的首颗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启程奔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迈出了中国航天的崭新高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再次腾飞,圆满实现了多任务、多目标的探测,创造了航天领域多项第一:开辟了奔月时间短、卫星燃料消耗少的直接奔月轨道;首次获得7米分辨率的全月球立体影像;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飞赴L2点的科学探测,首次实现对“战神”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
如今,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表面软着陆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即将从这里再次踏上奔月征程。
据有关专家介绍,嫦娥三号将携带中国第一辆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三大技术创新,首次实现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翻开中国探月工程发展的崭新篇章。
记者在发射场区了解到,为了让发射任务一切顺利,今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连续奋战,先后建成了远距离测发指挥监控系统、测控指挥监视可视化系统、通信设备集中网管系统、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完成了包括改造光学仪器、测控设备更新换代、严密组织特燃特气筹措等在内的技术改进达上百项,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的可靠性和整体发射能力。
人与机器的“合作”,似乎成了西昌航天人的“命中注定”。而鄢利清和他的同事,几乎瘦了三圈,掉一层皮。
“各号注意,五分钟准备!”鄢利清每下达一次口令,都在无限接近中国探月工程又一个历史时刻。
燃料加注手们身穿防静电服、手戴棉质手套,熟练而小心地为火箭添加“动力”——温度极低的液氢和液氧,均属易燃、易爆、有毒气体。此项工作将一直持续到发射前负4分半钟才能完成,对加注精度要求非常高,任何一个细节出问题都可能造成发射中止。
而在此刻,各路工作人员进入最后临战状态:远控楼内,电测、遥测、外测等系统技术人员,正按规程对火箭作最后的测试检查;指控中心大屏幕上,各类数据、图表频频变化,调度口令声此起彼伏;瞄准间里,科研人员正用瞄准仪密切监测发射架上的一个小窗口,对火箭姿态进行最后的精瞄;场坪四周不远处,消防车、安全保障组随时待命。这一切,既严阵以待又有条不紊。
随着发射临近,塔台上工作人员已经全部撤离,“嫦娥”矗立在夜幕中整装待发,等待着一飞冲天的壮美。
“一分钟准备!”
“……5、4、3、2、1,点火!”发控台操作手白春波果断地按下红色点火按钮。
1时30分,火箭底部喷出橘红色的火焰拔地而起,“隆隆”的怒吼声响彻山谷。
起飞约10秒后,火箭按程序转弯。向着东南方向飞行的火箭拖着长长的尾焰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发现目标”、“跟踪正常”,指挥控制中心大厅内回荡着来自各个测量站点的报告声。显示屏上,再现着火箭的飞行轨迹,高度、速度、位置、各系统工作状态,飞行实时动画尽收眼底。
1000多秒后,器件分离、太阳能帆板展开的好消息从北京飞控中心传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按照计划,嫦娥三号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任务。
倘若月球上真的有“广寒宫”,当“嫦娥”携着“玉兔”降落后,那里的一切或将不再“孤单”。(完)
专题:嫦娥三号发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