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叙境内上演“四国大战” 以装甲部队出动
■ 以色列国防军的“肖特卡尔”坦克占领叙利亚重镇萨萨附近的制高点
■ 约旦国王侯塞因派遣“志愿军”
■ 阿拉伯联军将领会商作战计划
■ 以军M107自行火炮开赴萨萨
在近期的叙利亚内战中,距首都大马士革几十千米的萨萨镇成了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争夺的焦点。究其原因,该地区是从约旦进入叙利亚的公路咽喉,也是连接战略要冲戈兰高地和大马士革的十字路口。在40年前,这里就曾上演罕见的“四国大战”——当时打赢戈兰高地防御战的以色列挥戈东进,试图通过炮轰大马士革,却在萨萨镇附近意外遭遇约旦和伊拉克部队,结果四国军人在此正面碰撞。
作战背景
1973年10月9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转折点,这一天以军队成功瓦解了叙军在戈兰高地的攻势。
10日夜,以色列国防部与北部军区高层召开联席会议,以军总参谋长埃拉扎尔挥舞着拳头高喊:“继续进攻是打垮叙军的必要条件,如果叙总统阿萨德彻底屈服,我们就能成为中东的权威。但如果我们只满足守住戈兰高地,叙军将获得喘息之机,来自阿拉伯盟国的军队将不断开来,而苏联也会利用这段时间重新武装叙军,以色列将在久拖不决的战争中失去‘胜利窗口’。”
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和总理果尔达·梅厄最终决定派遣部队深入叙利亚,在距大马士革20千米至30千米处构建前沿阵地。其目的是把叙利亚首都纳入以军M107加农炮的射程,企图以“炮轰首都”的方式粉碎叙利亚人的抵抗意志,同时又不至于引起苏联的武装干涉。
就在以色列下决心继续进攻之际,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也向其他阿拉伯国家和组织发出求助呼吁。
10月11日上午,伊拉克总统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决定把100余架战斗机(4个中队)交给叙利亚指挥,伊拉克西部的空军基地也向叙利亚空军开放。
呆在黎巴嫩贝鲁特的巴解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则打电报给埃及总统萨达特,称已有1000多名巴解游击队员抵达叙利亚南部的德拉地区,他们希望借道约旦渗透至以色列阿格瓦地区,开辟“第三战场”,缓解叙利亚的压力。
10月11日下午,约旦也表明了态度,那就是鉴于本国缺少防空武器,无法抵抗以色列空袭,因此不便通过本国开辟“第三战线”,但可以派出“志愿军”前往叙利亚参战,阻止以军向大马士革进攻。
作战计划
以军的进攻部署非常快,北部军区司令部只用了9个小时就完成战备,并下达作战命令。按照作战计划,以军第240和第36装甲师沿戈兰高地南北并进,由第240师负责南翼正面突击任务,沿库奈特拉-大马士革公路向叙利亚纵深推进,抵达阿纳巴至萨萨镇的一段公路时向南迂回,切断大马士革至叙利亚边境重镇德拉的公路,阻止西进的伊拉克军队与可能北上的约旦军队会合,掩护第36师直逼大马士革。
据统计,这两个以色列装甲师并不满员,合计只有2.6万人,配备280辆坦克、290辆履带装甲车和180门大口径火炮,但已经是以军能够拿出的最后力量。
当然,叙利亚的大部分军力也已消耗在戈兰高地,紧急组建的新部队缺乏训练,即便有苏联送来的新式武器,也缺乏使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以色列空军已掌握战场制空权,令叙军的兵力调动极为困难。
据分析,当时挡在大马士革郊外的阿拉伯联军约有6.4万人,其中叙利亚第1、7、9步兵师担负第一道防御,第二道防御则期待从伊拉克和约旦赶来的援军驻守。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到10月14日,阿拉伯联军至少能在前线集结起460辆坦克、590辆装甲车和357门大炮,以及300余架战机。可是,以色列人不会给出这么长的“时间窗口”。
作战经过
以军两路进攻直抵萨萨
◆ 北路以军打开缺口,第7装甲旅坦克分队被全歼
10月10日夜,隶属于以军第36装甲师的第7装甲旅派出4个坦克营在炮兵和空军的掩护下,向叙利亚边城马兹拉贝特詹发起进攻。叙利亚投入2个旅防守,他们得到约75辆坦克的支援,其防御纵深达15千米。虽然这片从1967年开始修建的筑垒地域密布雷场和反坦克壕,但叙军抵抗意志已经涣散,往往在据点里坚持不到半小时就匆匆放弃阵地,结果以军顺利通过障碍地带,不仅拿下马兹拉贝特詹,还把作战计划之外的重要路口马阿兹也收入囊中。喜出望外的以军第7旅旅长本·盖尔得陇望蜀,不等友邻部队到位,就指挥部队攻向特勒沙姆,甚至没有向师长通报自己的决定。
在2个M109自行火炮连的支援下,本·盖尔带着约20辆“肖特卡尔”坦克沿着穿过叙利亚阵地边缘的崎岖通道,意图从背后攻入叙军阵地。起初,本·盖尔的“装甲尖刀”确实让叙军大吃一惊,叙军阵地上充作“机动炮台”的T-55坦克在近距离被从后面摧毁。但随后他们就遭到叙军步兵发射的9M14反坦克导弹和RPG-7火箭弹的密集阻击,缺乏步兵伴随掩护的本·盖尔坦克分队全军覆没。本·盖尔也受了重伤,直到当天夜里才被乔纳森·内塔尼亚胡上尉率领的伞兵分队救出。
13日夜,在以军第7装甲旅和第31伞兵营的夹攻下,特勒沙姆陷落。至此,以军在叙西南部打开一个10千米宽、20千米深的突破口。
◆ 南路以军逼近萨萨,第17装甲旅遭重创
与第36师所属各旅进攻相呼应,由第17、第679、第9、第205装甲旅组成的以军第240装甲师于10月11日13时展开进攻,他们沿大马士革公路推进的过程中同样遇到叙军配合良好的阻击,因为乘坐装甲车的步兵跟不上坦克集团的速度,造成作战序列脱节,冲在前面的坦克遇到了不小的风险。在接近阿纳巴的路上,让·萨里格上校指挥的第17旅冲进了叙军炮兵和反坦克导弹组成的密集火力网中,装甲纵队后半段的坦克为躲避纷飞的炮弹而冲下道路,却误入雷区,结果第17旅一度只剩下5辆坦克。
第240师师长兰纳又命令第9装甲旅向南进攻贾巴,意图绕过阿纳巴,但在当天夜里,携带导弹和火箭筒的叙利亚突击队徒步穿越熔岩区发动奇袭,将堵在阿纳巴的以军切成两段,以军试图用坦克驱离,结果招致更大损失。多亏增援的以色列伞兵营挽回危局,他们用近战格斗消灭了渗透进来的叙利亚人,保护了大批动弹不得的以军坦克。
12日晨,兰纳决定远距离迂回绕过阿纳巴,经纳赛吉向科内科急进,从而避开莱伽隘口,他的目标是从南面夺取通往大马士革的公路咽喉——萨萨,并在这个距大马士革城区不到30千米的镇子上建立防线,将叙利亚首都纳入重炮射程。
12日下午,以军第679旅接受了补给,第17旅和第9旅也得到补充,重新投入进攻。兰纳的师指挥所出现在萨萨附近的沙尔山上。兰纳看着自己的部队向东开进,似乎叙利亚军队已经崩溃,大马士革以西不会有更多抵抗了。
四国军队展开“大混战”
◆ 伊拉克装甲师落入“口袋”
正当兰纳观察麾下部队推进之时,突然发现南方几十千米处有大范围扬尘,显然有一支装甲部队正在展开战斗队形。兰纳最初认为是某支友军,但联络北部军区司令部后却被告知此处不会有己方部队。
“天哪,这支部队是哪来的?”就在紧急时刻,以色列情报单位(第8200通信部队)截获了叙利亚人的通讯情报,并成功破译。原来,这支部队是伊拉克第3装甲师,它由2个装甲旅和1个机械化旅组成,总兵力1.6万人,配备180辆坦克。
突然出现的伊拉克装甲师让以军大吃一惊。为了应对变局,兰纳将麾下的4个旅摆成“口袋阵”,口袋的北边是第9旅和第679旅,他们位于沙尔山脚下的贾巴附近;东边是第17旅,他们沿从南到北贯穿纳赛吉一线部署;西边为第205旅,部署在马斯契拉-贾巴公路沿线,只等伊军从南面往“口袋”里钻。
10月12日黄昏,没等兰纳的部署完全就绪,伊拉克第3装甲师就发起了首轮进攻。伊军第12装甲旅按照典型的苏联条令队形发起冲击,T-54/T-55坦克在先头开进,BTR-152、BTR-50等装甲车随后跟进,但他们在损失17辆坦克后就停了下来,等待后续部队上来。
13日凌晨,伊军主力进入马斯契拉和纳赛吉之间的地域,他们迅速发起更加凶狠的进攻。可是,以军的“口袋阵”此时已布设成功。伊军被以军70辆坦克和50门自行火炮发射的火网所笼罩,短短一个小时就让伊拉克第8机械化旅丧失战斗力。经过7小时激战,以军在一辆坦克未损的情况下击毁敌军80余辆坦克,伊拉克第3装甲师受到重创。
值得一提的是,以军在战斗中没有得到空中支援,全靠灵活运用炮火取得胜利。
◆ 阿拉伯联军反攻被击退
不过,对整个战局来说,伊拉克人的惨烈牺牲还是产生了一定影响——叙利亚利用这段时间从后方抽调了一个装甲旅封堵了大马士革公路。如今,大马士革方向的主要防御任务被交给重新编组的叙军预备役第3师,该师尚有相对不错的战斗力,负责防守萨萨附近的防线。
10月13日,以军继续向大马士革挺进,叙利亚的空军基地和防空导弹阵地都遭到猛烈轰炸。在此紧要关头,约旦陆军最精锐的第40装甲旅经叙利亚德拉省开赴前线。该旅编制约4000人,装备150辆英制“百人队长”坦克(即以色列“肖特卡尔”坦克的原型)。有意思的是,以军起初并不知道约旦已经出兵,直到一支以军特种部队缴获到一些英国生产的装甲侦察车,才明白约旦人出现在前线(叙利亚军队全部使用苏制武器)。
就在13日夜里,以军北部军区送来的美制M107自行加农炮开始在第240师的萨萨阵地上执行两项特殊任务:一是通过定向炮击为以色列空军标定目标,减少以军战机在目标上空的滞留时间;二是通过远程炮击,进一步瓦解叙利亚军民的士气。据当时驻大马士革的外国记者报道说,以军的炮火曾两次击中大马士革南郊的叙利亚军火库,引起剧烈爆炸;另有2架苏联运输机在大马士革机场被炮火击毁。
14日,约旦第40旅抵达前线,被迅速安排到伊拉克第3装甲师左翼,该旅旅长马贾利上校被火线提升为准将,归伊拉克第3师师长拉夫塔准将指挥。15日,拉夫塔接到命令,他的第3装甲师、约旦第40装甲旅将与叙利亚第9步兵师的一个旅配合发起反攻,时间定在凌晨3时。然而阿拉伯联军的战备工作却不时被以军的骚扰性进攻打断。
16日凌晨5时,阿拉伯联军的攻势终于启动,作为主力的约旦第40旅在附属的沙特分遣队和一个叙利亚旅的支援下,向萨萨突出部外围的制高点马斯契拉推进,但遭到以军第17旅精准的火力拦截,损失20辆“百人队长”坦克后撤退。
约5个小时后,伊拉克第3师开始攻打与马斯契拉呈犄角之势的制高点安塔山和阿拉基山,同样被以军炮火击退。趁着阿拉伯联军士气低落之机,以军适时发起反突击,陆续占领萨萨以东更多的土地。
◆ 缺乏配合导致进攻无果
由于不满拉夫塔准将的呆板指挥,约旦国王强烈要求约军第40旅转归叙利亚第9步兵师指挥。没想到约军旅长马贾利的军衔(准将)比叙军第9师师长图尔克曼尼上校更高,结果引发不少牢骚和怨气。为大局着想,大马士革赶紧派出一名将军作为联络员,协调这些矛盾。
接下来的几天,阿拉伯联军又在萨萨发起一系列进攻,但都因缺乏配合而失败,甚至有好几次失败是由盟友部队互相开火引起的(如伊拉克战机空袭约旦坦克集结地)。
17日,以军总参谋部安排第146装甲师与精疲力竭的第240装甲师换防,继续守住“萨萨突出部”。同时,以军总参谋部还把几个营的部队调回国内休整。显然,以色列已经不指望在叙境内进一步推进了。
22日傍晚,以色列和叙利亚接受联合国停战决议,之后双方都停止地面行动,但互相炮击持续到23日夜晚才稀疏下来。至此,以色列在叙境内的主要军事行动宣告结束。
战后余波
此战,以色列不仅击退了叙利亚对戈兰高地的进攻,还夺取了“萨萨突出部”,令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在以军的炮火下颤抖。战后,叙利亚与以色列没能签订停火协议,在几个月的和平谈判里,叙利亚甚至拒绝向以色列提供战俘名单,不和以色列代表坐在同一张谈判桌上。为了扮演“中东和平缔造者”的角色,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之间穿梭调停。以色列表示愿意撤出“萨萨突出部”,但不准备归还戈兰高地。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也不是会轻易让步的人,他认为以色列的士气随着伤亡名单的不断增加已经被削弱。因此,阿萨德采取“适时紧张”策略,一边谈判,一边断断续续地对以军进行炮击和狙击。
1974年春,双方在萨萨爆发激烈冲突,叙军夺取失地的企图被再次粉碎。直到1974年5月31日,叙以两国才签署协议,以色列同意从“萨萨突出部”撤军,而叙利亚直到几年后才能在那里驻军。 (田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