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首个交通应急救援保障基地:铁打的营盘炼钢军
中新网北京12月10日电 (张锐龙 廖振华)昔日,武警交通部队辗转各地承揽公路建设任务,基层官兵居住临时营房;而今,随着调整转型和强军战略需要,一座座现代营房应运而生。12月10日,地处北京市郊的全军首个交通应急救援保障基地——武警交通某部在建成之初,迎来了武警总部首长和警种部队领导现场观摩,并赢得了共同的赞许。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武警交通部队几经历史沿革,主要担负国防工程和高速公路建设等任务,辗转大江南北、高原内地,基层官兵随之频繁转移,居住条件十分简陋。
“春天沙满屋,夏天雨打被,冬天寒风吹……”从军28年的一级警士长乔兴权指着荣誉室里一张老照片告诉记者,他在新疆修路时住过地窝子、土坯房、野外帐篷,加上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生活非常艰苦。后来,部队利用活动板房搭建临时营区,虽然条件改善了不少,但住在屋里冬冷夏热,滋味也不好受。
2009年7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武警交通部队被正式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中心任务由施工生产向应急救援转变。在武警总部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2012年底,武警交通部队正式启动固定营房建设试点工作,历时近一年,富有时代特色、武警特色和交通特色的新营房告竣完工,成为全军首个交通应急救援保障基地。
“这是我以前怎么都想不到的,令人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老兵乔兴权住进新营房满怀感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部队后勤保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流动营盘”终究成为了历史。
走进武警交通某部,处处能感受到现代化气息,彰显着先进理念和鲜明特点。
在卫士广场,嘹亮的军乐回荡在耳畔,四周的草地享受着微喷浇灌的滋润,蓬勃生长。官兵们身着严整,正在开展队列训练。办公楼内,作战指挥中心、数字化控制中心、通信网络中心提供准确、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远在西藏拉贡的一个施工点,近到营区内的水电暖智能控制和计算机终端,尽在掌握之中。生活服务中心配置了纯净水生产间,官兵们喝上了自己加工制造的“武警交通”品牌的饮用水。文体活动中心的会场集室内训练、大型集会、文艺汇演等功能于一体,安装了数字电影等设备,令人耳目一新。还有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库,上百台套专业机械装备配有北斗导航系统,随时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无论何地都能够准确定位。
“这些现代化设施不仅满足军事需求,为遂行应急救援任务提供支撑,而且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了集成建设和集约保障。”武警交通部队司令员刘占琪少将说,在营房建设中,他们融入“功能完备、安全防护、信息智能、生态节约、警营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理念,把功能配套、科学管理和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全力打造成数字营区、生态营区、文化营区和演兵营区为一体的“四个营区”。
位于营区东北角的综合训练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据了解,综合训练场包括专业训练中心、应急救援专业训练场和共同科目训练场三大区域。专业训练中心设有沥青、水泥、道路、土工、化学等专业实验室和各种模拟训练室,集试验检测培训鉴定、救援设备操作培训、特种工程机械设备模拟训练于一体,成为培养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急救援专业训练场由模拟道路、模拟桥梁、模拟隧道训练区组成,设置仿真环境和仿真科目,有效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
“通过搭建平战结合平台,走开能工能战的路子,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不辱使命。”据武警交通部队政委王信少将介绍,作为一支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他们按照“力量编成科学化、装备配备集成化、指挥控制实时化、战备工作规范化、综合保障一体化和救援训练实战化”的要求,突出抓好应急救援专业中队建设,目前已覆盖全国重点区域,并形成了较强的战斗力,随时待命遂行应急救援任务。
近几年,武警交通部队先后完成了甘肃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树地震、西藏甲玛滑坡、云南彝良塌方和四川雅安地震等抢险救援任务,充分发挥出专业优势,勇挑重任善打硬仗,展现了应急救援“国家队”的良好形象,被灾区人民群众赞誉为“钢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