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专家编程20多万条 推综合训练仿真模拟系统
人物小传
白凤华,北京军区某基地教研室专家,先后取得79项科研创新成果,2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被总部表彰为全军专业领域先进个人,荣立一等功。
深秋时节,太行山深处,北京军区某基地训练场。只见铁甲洪流冲向作战地域,一发发炮弹精确命中目标……
透过信息化战争的硝烟,“射击专家”白凤华发现,沉重的铁甲装备一经嵌入智能硅片,就会迸发出几何级数增长的战斗力。入伍37年来,白凤华始终坚持把部队战斗力生成当作第一位的科研目标,尤其精确打击技术,更成为他攻关不辍的前沿课题。
实战需要是白凤华创新实践的动力之源。以往射击一直沿用老套路老方法,系统维护难、易出现误差、安全隐患大。他历经上千次试验设计,终于成功研制出“自动化智能指挥控制系统”,使精确打击实现了质的跨越。
白凤华认为:“战场上要打赢,科研首先要打赢!”他查阅资料时得知,外军依托先进模拟平台,数周就能训练出合格的作战人员。于是他设想,如果设计一种智能模拟作战系统,实现练战融合该多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14个月攻关,他破解100多项技术难题,编制程序20多万条,推出“综合训练仿真模拟系统”,实现了从基础到实弹射击所有课目的模拟仿真训练,此项目取得4项技术突破,一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新成果展示会上,此项目一次性通过验收,军委和总部领导还兴致勃勃地登机操作。一位首长紧握着白凤华的手,高度赞扬他取得的成绩。
某部新装备入列后,因受多种条件限制,发射命中率偏低。白凤华借助此先进模拟系统,又探索出车载发射要领和组训方法,并将原计划3个月的培训任务缩短至15天。
科技创新并非一帆风顺,有时还要冒生命危险。白凤华曾先后50多次遇险,有10余次死里逃生,换来的是2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这些科研新成果如今均已转化成为部队战斗力。(吴鸿宾 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