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开展实弹演练 子弹从头顶飞过弹片四处横飞
徐龙奎(右)带着战士研究某型装备的技战术性能。 董坤摄
“战旗在阳光下放光辉,我们是无敌的暴风雨部队,诞生在抗日烽火,转战千山万水,攻锦州打海南,铁拳震敌胆,入朝第一仗,战史美名扬,啊!枪杆子听从党指挥,暴风雨部队无坚不摧!”
这支歌赞颂的正是战争年代曾创造闻名全军的“六个第一”,被敌称为“暴风雨部队”。身为“暴风雨部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员,陆军第40集团军某机步旅旅长徐龙奎每每听到这首歌就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他深知,和平年代要再次叫响“暴风雨部队”,需要“胆大,心细”的高素质指挥判断能力,需要有“敢闯生疏路、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革命无畏精神。在他任职旅长不到4年的时间里,坚守着“要把部队带成能打仗、打胜仗的部队”的信念,徐龙奎带领全旅官兵在实现强军目标的洪流中,创造了该旅新时期的一项又一项奇迹。
官兵枕着“炸弹”睡觉
“练为战,不为看。”徐龙奎所在旅里的官兵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2010年3月,徐龙奎任旅长第9天,不顾大家惊讶的眼神,抛出一枚“重磅炸弹”:“把弹药从十几公里外的弹药库搬进营区,存放到官兵宿舍楼里。军人手中有枪没弹,一旦有紧急情况怎么办?等跑到十几公里外弹药库取回弹药,黄花菜都凉了!”
随后,一箱又一箱通用弹药搬进了新建的营弹药室。同时,为提高战备出动速度,徐龙奎又对战备物资储备进行“大变革”:把平时储存在各个库房的指挥器材、战斗装具、生活保障3类14种个人物资全部班储化,使全旅官兵个人战备物资携带能一声令下就出发;把存放在旅机关的野战给养单元、野战食品、战救药材等19种运行物资下发连队,装箱打包实行连储化;各种战车的专用器材及附属工具随车储备……
从此,部队再搞战备拉动,效率成倍提高,出动时间大大缩短。“军人就是一颗上膛的子弹,随时准备脱膛而出。”这是常挂在徐龙奎嘴边上的一句话。为了随时准备上战场,他与士兵一样,每天脚蹬战靴,身着迷彩;战备背囊始终放在床头,携行物资一应俱全。他每周都组织全旅官兵进行战备拉动演练,四年如一日,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作为军事指挥员,在关键时刻,就是要敢于担当。”徐龙奎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当得知部队从没专门在冰雪路上练过长距离机动,徐龙奎立即和旅领导商量,并决定专门搞一次长距离昼夜冰雪路大机动。不少人认为,在冰雪路上练机动太危险,而且上级也没分配这个任务。但是,徐龙奎认为,不能因为危险和上级没有分配就不训练,战争来临的时候可不会因为这些原因留情面。
隆冬时节,大雪纷飞,徐龙奎率领千余官兵,带着数百台铁甲战车,从犬牙交错、凹凸不平的辽西走廊向塞北荒原挺进。
三天两夜,部队在险象环生的冰雪路上持续机动580多公里,人马困乏,有人建议途中休整一夜。
“睡觉?”徐龙奎听了,不温不火地下令:再前行百公里,到达隐蔽地域后,连夜冻土构工。于是,连晚饭都没吃的大队人马,再次火速前行……
风吼雪舞,冰雪覆盖的冻土层足足有3尺多厚。已是极度疲惫的官兵轮镐挥锹,掘土、构工、伪装……19个小时后,当东方露出鱼肚白时,400多台大型装备全部转入地下,消失在茫茫雪野。
在“死亡谷”里练逃生
盛夏时节,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被誉为“死亡之谷”的辽西老虎山地区的环境在雨天里更为恶劣,泥石流、洪水随时可能发生,陡峭山路稍一不留神就会车毁人亡。当年清军入关,就被“死亡谷”围困多日,死伤惨重。没有什么人愿意在此时停留在这里。
然而,这时陡峭崎岖的山路上,却行进着一支部队。正是徐龙奎率官兵带着刚刚配发的一批新型轮式步战车,在进行大穿插。
从初夏到隆冬,徐龙奎与官兵一道,带着新型装备与冰雹、强降雨、山洪、暴风雪斗志斗勇,练机动,练战法,练谋略……210多个日夜后,他们先后实兵实弹演练30余次,消耗弹药3万多发,累计行程53万公里,摸索出2800多组作战数据,创造了当年组建先遣战斗群当年实现转型,换装6个月就形成战斗力的奇迹;6次成功避免自然灾害袭击,犹如6次死神擦肩而过,结果,人员、装备毫发无损。
敢啃“硬骨头”才能练就真正的“硬骨头”。徐龙奎的想法坚定而勇敢。夜间打实弹,一直是制约部队战斗力的瓶颈,也是个老大难。徐龙奎任职旅长第二年,准备利用新装备进行夜间实弹射击,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
新式反坦克导弹、新式防空导弹、新式末制导炮弹轮番上阵……历时3个半月持续不断的夜间射击训练,徐龙奎先后35次组织部队进行夜间实兵实弹演练,首次完成全军多种新式武器多项夜间实弹射击,梳理出了一整套夜间实弹射击数据,探索出多项夜间作战战法。
敢啃“硬骨头”,徐龙奎非但没“啃”砸,还带领官兵“啃”出了不少“战绩”:带领部队先后完成了实兵演习、夜战夜训试点、战法创新演示等大项军事任务20多次。探索总结出的《军事训练问责制办法》在全军推广;通过技术创新,破解旅属数十种新老装备信息链路难题,实现旅属火器“一网四链”:即互联网、侦察情报链、指挥控制链、火力链、保障链,为军区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趟出了成型路子……
子弹在头顶“嗖嗖”飞
这是一次难得一见的实兵实弹演练。正当千余官兵向前冲锋时,徐龙奎突然下令:迫击炮、步战车、机枪、冲锋枪在同一轴线上“超越射击”!一时间,子弹、炮弹从官兵头顶“嗖嗖”飞过,弹片四处横飞,落地的炮弹扬起的土块都能砸到官兵身上……
类似这种“同一进程、同一轴线、兵火一体”作法方式,仅去年一年,徐龙奎就接连搞了七八次。
徐龙奎就是这样,抓实战化训练敢于涉险滩。据统计,他任旅长3年多,该旅消耗轻武器弹药近百万发,消耗掉了6年的弹药和油料指标,实兵实弹演练不下百次……
去年冬,上级前脚刚刚配发一批新装备,徐龙奎后脚就决定搞“破冰泛水”试验训练。寒风中,数吨重的步战车一台接一台驶上冰面,压得河冰裂纹四绽,突然,轰鸣着的步战车破冰入河……整整八昼夜,在不同时段、不同河段的连续试验,他们先后采集了1200多组作战数据,使步战车涉冰泛水作战获得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胆大,敢冒险,几乎成了徐龙奎的代名词。去年7月,军区给徐龙奎所在旅下达了合成营作战编合成训练试点任务。当他把部队拉到700多公里外的某训练基地时,发现兄弟部队正占用训练场。正当大家犯难时,徐龙奎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见缝插针,夜间训。就这样,每天凌晨2点屋外漆黑一片时,他们开训,早上7点别人起床时,他们撤回,晚上8点外边什么也看不见时,别人回营休息,他们又出发了。
白天课目晚上练,人马疲惫,危险系数陡增!可徐龙奎却说:“咱是‘暴风雨部队’,从来不信也不搞危不施训,险不练兵那一套!”
如此加班加点,41天后,徐龙奎所带的部队车没掉一块漆,人没掉一块皮,还完成了试点训练课目,探索出了合成营作战编成、组训模式、考核方法和保障方式的新路子。
“打仗就是硬碰硬,训练必须实打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拉近训练场与战场的距离,使部队真正得到摔打和锤炼!”徐龙奎常常这样给全旅官兵讲。
按该旅训练计划,去年4月17日,组织实兵实弹演练,不巧,天突降大雾,能见度不足30米。随即,取消演练的建议就被人提出来。
“啥,取消演练?”徐龙奎听后反问道,“如果眼前就是敌人,他们能等浓雾散去再打我们吗?”
徐龙奎不是莽夫,随后,他对部队规避安全风险作了一番科学而又周密的部署后,随即下令:“打!”
只见一枚枚反坦克导弹划破夜色呼啸而去,精准击中数千米外的目标,打出了11发10中的好成绩,此次演练开创了全军浓雾条件下多种新式武器射击的先河。
徐龙奎任职不到4年,他研究撰写的《战术兵团指挥所勤务训练五法》、《改进组训方法提高夜训质量》等20余条经验做法被军区、集团军转发。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一等功。所在部队被评为“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通讯员 张云飞 仲崇岭 记者 席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