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英学者:中日为钓鱼岛磨刀霍霍 美或被拖入冲突

2014年01月22日 08:15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香港《南华早报》1月21日文章,原题:不要再将中国比作1914年的德国

    “大街上挤满平民百姓及其妻子,向我们(士兵)欢呼并踊跃献花……你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爱国者!”这是法国作家塞利纳名著《茫茫黑夜漫游》开篇呈现的场景,描述1914年(对德)宣战后巴黎人的欣喜若狂。

  上述场景在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无一例外地上演,而当时正是欧洲“黄金时代”,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科技和生活水平改善。(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领域经历着类似改善,尤其是在亚洲新兴国家,但至少在一个方面我们远比那时的欧洲人明智:没有人渴望战争。

  有人将中国的崛起比作一战前的德国。这种源自历史的“学识”或许更具误导性而非启发意义。那些固守错误历史经验的人甚至必将犯下更严重错误。

  澳大利亚前国防部官员休·怀特认为,中国并非在寻求地区霸权,而且中国尚不具备这种实力。但中国希望并理应被赋予与美国“在亚洲同等的领导权”,这与威廉二世或希特勒的野心相去甚远。(作者Alex Lo)

  《南华早报》1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崛起并非1914年的回响

    新年伊始,一些历史学家和评论家提出各种与1914年的大胆比较,并描绘出一个濒临战争的世界。美国或许像1914年的英国,中国与当时的德国一样是崛起大国,但除此之外,包括出现最强大国家迅速走向战争的迹象等说法,都经不起推敲。

  在诸多与1914年的不同中,其中一点是当时的几位(欧洲)领导人迫切希望战争到来,他们都傲慢地以为,本国能在数月内打赢。在当今的核世界中,并不存在这种天真的迫不及待。

  牛津大学教授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认为,中日两国为钓鱼岛磨刀霍霍,这种民族主义显然与一个世纪前的欧洲相似。但今日亚洲不是昔日欧洲。百年前的德国由一个皇帝和少数军人统治,他们向民众煽动好战的民族主义。中国文职领导人却普遍选择限制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最强烈的网民的行为。

  与将巴尔干战争演化为欧洲灾难的德国不同,中国领导层并非不顾一切地推行扩张主义。美国可能被拖入东亚冲突,但中国不会再代表朝鲜与超级大国开战。与20世纪初欧洲内部认为各自的结盟体系更占上风不同,至少当今中国不认为存在这种均势。

  近来,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将中、俄和伊朗比作1914年的同盟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除三国未签署军事同盟协定外,当时的德国寻求推翻有300年历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而中国支持其并未参与创建的体系。

  不过,的确有一个一战的回响,即激励今日中国追求外交目标的因素。作为一个曾自认为位于世界中心的骄傲民众,中国经历了一个世纪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屈辱,包括结束一战的《凡尔赛和约》。但作为一战战胜国,中国一无所获,仅得到一个教训——要自强。

  与其生硬地将各个国家“对号入座”,不如承认当今中国与历史所展现的并不相像。如果有人不这么做,那么他的意图或许只是试图兜售自己写的书。▲(作者保罗·莱特斯,王会聪译)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