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评价中国“核保护伞” 战略挑战大于机遇?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1月26日报道】题:中国的核保护伞(记者克里斯琴·康罗伊)
在亚太地区关于“核保护伞”的讨论通常是指美国向无核武器国家和地区提供核安全保证的战略,如日本、台湾和韩国。对中国而言,“核保护伞”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国日益增长的核潜力不断刺激美国在亚洲提供威慑保证。
但是,《华盛顿时报》去年12月12日报道,中国扭转了局面,打开了自己的核保护伞。12月初,乌克兰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与中国领导人签署了一项双边条约,并发表联合声明称,“中国承诺无条件不对作为无核武器国家的乌克兰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并在乌克兰遭到使用核武器的侵略或受到此种侵略威胁的情况下,向乌克兰提供相应安全保证”。
从战术上看,北京从该协议中受益,因为其内容包含基辅正式反对台湾独立的要求,以及两国继续加强经济和军事合作。近年来,乌克兰向中国提供了“野牛”级气垫登陆艇、苏联退役航母“瓦良格”号(被中国改造为辽宁舰),以及数百台俄罗斯制造的飞机发动机。两国的合作关系确保在北京不断实现军事现代化的同时,乌克兰将继续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和专业技术。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在最初关于该协议的报道中并没有使用“核保护伞”这一说法,而是说中国为乌克兰提供核“安全保证”。据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吴大辉说,中国在1994年就承诺不会对乌克兰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12月份签署的这一协议并不背离这一承诺。吴大辉称,西方评论人士将该协议措辞与美国向亚太盟友提供的“核保护伞”相提并论是一种误读。这份新协议提供的安全保证只不过是北京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下履行全球核不扩散职责的体现。
毫无疑问,中国承认核保护伞概念的重要性。据中国国防大学朱成虎少将称,通过向乌克兰、朝鲜、伊朗、缅甸和其他国家提供核保护伞,中国可以推动国际核不扩散规范,同时加强地区稳定。在北京看来,核保护伞可能避免平壤出现导致地区动荡的政权垮台,保证中国和驻韩美军之间的战略缓冲,以及展现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独立性。
中国核保护伞引发的战略挑战远远大于它在战术上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如果北京要向乌克兰提供核安全保证的话。首先,涉及乌克兰的核危机都可能源自俄罗斯。到2015年,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预计将达到 1000亿美元,习近平称中俄关系是 “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因此,考虑对俄罗斯袭击乌克兰作出核回应会给中国造成难以解决的战略难题。
其次,向乌克兰提供核保护伞需要中国放弃长期坚持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承诺,该承诺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要对针对乌克兰的核入侵或者核入侵威胁作出回应,中国必须打破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尽管西方不断质疑中国对这一誓言的承诺,但自 1964年首次进行核试验以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一直是中国在核问题上作出的基本姿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