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里米亚感受俄乌争夺:大街小巷飘俄国旗(图)
8日,塞瓦斯托波尔市民众在市中心广场集会。标语上的俄文意思是:从1783年塞港就是俄罗斯的城市,奋起保卫塞港。
要害部门都有军人把守 大街小巷飘着俄国旗帜
在克里米亚感受俄乌争夺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面积不足2.6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50万的克里米亚半岛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被称为“黑海门户”的这块“弹丸之地”被认为很可能成为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火药桶”。历史上,克里米亚是一块从未远离血与火的地方,希腊人、罗马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沙俄、纳粹德国等先后占领过克里米亚,二战期间反法西斯盟国三巨头在克里米亚半岛南岸雅尔塔举行的会议,甚至决定了此后半个多世纪的全球格局。在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的传言纷纷之时,《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几经辗转来到这个半岛,探寻这片引起如此多大国争夺之地到底会走向何方。
克里米亚街头飘着俄罗斯旗
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前,克里米亚在许多俄罗斯人眼中只是一个夏季避暑的旅游胜地。7日,《环球时报》记者乘坐飞机从莫斯科抵达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记者所乘坐航班上座率大约有80%,乘客里只有记者一名亚洲人。在莫斯科机场登机时一切正常,但抵达辛菲罗波尔机场出关时,可能是因为记者的面孔、身份及敏感时期,招致边检人员对记者特别关注。年轻边检人员打电话叫来了一名肩扛两杠三星上校肩章的领导。于是记者被引到小屋里,开始全面盘问,来干嘛?住哪?待多久?何时离开?经过一连串的盘问,上校终于将记者放行。从小屋出来,看看时间,已经过了一小时。这次机场事件让记者一下子紧张起来。
当前克里米亚局势被外界炒作得非常厉害,这里似乎是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一样。走出机场,记者就打了一辆车赶往距离辛菲罗波尔80多公里的最终目的地、俄黑海舰队所在地塞瓦斯托波尔港。经过辛菲罗波尔市中心时,记者看见一些政府要害部门门口都有荷枪实弹的军警把守,有的地方甚至设置了路障,这样的场景使记者心绷得紧紧的。但等到车子驶上通往塞港的公路时,看到两侧田地整饬有序,麦田已经返青,加上路边正绽放的杏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让人心情放松下来。
“你是记者吧?”当地出租车司机伊戈尔主动发问。就像北京的哥是免费信息发布员和侃爷一样,当地的出租司机也不差分毫。当告知他是中国记者时,伊戈尔用汉语说“你好”。伊戈尔说他知道中国与俄罗斯是友好国家,中国与乌克兰也友好,甚至知道亚努科维奇去年年底访中国的事情。但是谈起现在乌克兰政局,一下子就情绪不那么高了。他说,“最近我拉过许多类似你这样的外国记者去塞港。我知道你们媒体是干什么的,哪儿有热点就往哪儿盯,但是报道也要有底线,也要有道德操守。”当得知本人是文字记者,他说文字记者还好,最讨厌的是那些扛着机器的电视台记者,为了找图像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张冠李戴,没事也想造出事来。“但是你看我们这里像热点吗?”
在塞港,虽然这里驻扎着俄黑海舰队,但市区内却不像辛菲罗波尔那样戒备森严。记者发现,这座城市跟记者到过的其他俄罗斯城市似乎没有太大不同,从各个角度都能显出它带着俄罗斯的文化基因。这几天恰逢三八节,又是周末,塞港街上来往的男女,无论老少,大多捧着鲜花,同三八节莫斯科街头的景色毫无二致。塞港街道狭窄、楼房略显陈旧,但高低错落有致,整洁干净。除了汽车车牌是乌克兰的,其他商店橱窗、广告招牌基本清一色都是俄语标识。各种建筑物上飘扬着红白蓝三色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旗帜和由同样三种颜色组成的俄罗斯国旗。周围人群也全是说俄语。这样与俄罗斯相通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似乎很难改变。
记者订的家庭旅馆的房东维亚切斯拉夫是一个高大健壮的乌克兰族男子,但他也一直说俄语。他热情地对记者说,“你来到这里就放心吧,不用担心安全问题。那些暴乱场景只是发生在基辅地区。克里米亚不会成为另一个基辅,这里很安全,塞港则是克里米亚最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