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透视甲午战争:中日文化的较量和制海权的争夺

2014年03月27日 08:52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透视甲午战争:中日文化的较量和制海权的争夺
版式设计:苏 鹏

  有一位海军军官,家就住在刘公岛附近,刘公岛的历史让他自小就印象深刻。特别是当他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后,对家门口这个小岛就更充满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是的,这个小岛记录着民族的创伤。作为一名军人,面对它的时候,或许有不尽的感叹,有深切的伤痛,有压抑的愤懑,更有对肩上责任的一份清醒,对当下与未来的一份冷静。

  其实不仅是这位海军军人,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刘公岛都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岛屿——

  刘公岛位于威海湾口,素有“东隅屏障”“不沉的战舰”之称。然而,就是在120年前,这块要塞之地成为一场败仗的见证地。1985年,岛上专门建立了甲午战争博物馆。

  刘公岛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在它眼里,曾经有惨烈、屈辱的往事。而今,120年过去,刘公岛又看到了什么呢……

  ——编 者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版图上,这一定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地方。刘公岛,中国第一支海军的建军之地,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的终结之地,更是北洋海军的忠骨屈辱之地。

  1、这里曾经分明是一派御敌安邦的精英气象。

  从海上看刘公岛,面积仅仅1.5平方公里的海岛,恰似一艘巨型的航空母舰,把守在威海湾的出口。

  登上刘公岛,虽见得当年提督府衙门仍在,然而旌旗猎猎,舞弄的早已不是当年的灿烂辉煌,瞭望台虎视眈眈,看到的亦非当年的血雨腥风。只有这耸立的纪念碑、锈迹斑斑的古炮、打捞上来的沉船,岛上的每一处遗迹、每一寸土地都在向后人诉说着百年铁码头上的那场灾难。

  120多年前,这里曾经雄踞着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码头内外,铁甲舰、快船、炮舰、鱼雷艇、教练船、运输船,大大小小的25艘舰船,很是壮观。这里,曾经有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等一批既具有船政专业知识又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现代海军军官,在猎猎黄龙旗下,一个个显得何等的英武慷慨。北洋海军提督府、水师学堂、炮台、铁码头,这里曾经分明是一派御敌安邦的精英气象。

  然而,谁又曾料到,几年之后,随着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面的一声炮响,短短8个月的时间,显赫一时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刘公岛也在炮火中陷落。

  2、这场战争不只是中日两国军力的竞争,更是两种文化的较量,是制海权的争夺。

  海战纪念馆里,宽幅银幕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逼真地再现了那场战役。水腾云翻,火光闪烁,裂空的炮声中浓烟蔽日,北洋水师的广大将士奋力抗击着日本侵略者的一次次进攻。尽管最后不免还是“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但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成功,则成仁”的忠勇气概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为了纪念他们,岛上修建了“甲午忠魂纪念碑”,建造了邓世昌塑像。“金戈铁马英灵在,尚借神力旋乾坤”。站在高高矗立的纪念馆城楼上的邓公像前,看着他身披战袍,高擎着望远镜,以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环视着波涛滚滚的海疆,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那句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然而,究竟是什么让民族的忠勇之士,屈辱地葬身于坚船利炮之间?

  茫茫沧海,静默不言。

  战败的原因实在太多。120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锲而不舍地思考着追问着。拂去这些浮在历史表层的尘埃,我们看到的是,这场战争不只是中日两国军力的竞争,更是两种文化的较量,是制海权的争夺。

  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历史上属于农耕文明类型,一直“重陆轻海”。海只是被看做天然的疆界或屏障,其海洋观念长期停留在“行舟楫之便、兴渔盐之利”上,鲜有“领海”“治海”“防海”的意识。

  即使像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也不是出于发展海上贸易、扩大商品经济交往和进行海外军事活动,而是本着和平使者的身份,宣扬明朝国威。继而,中国建立海上军事力量只为“防”与“守”,敌人磨刀霍霍杀将过来的时候,还把希望寄托在调停上,在敌人的屠刀下一味地追求“和为上策”,战术上采取“避战保船”。结果黄海海战稍稍受挫,即将制海权拱手相让。制海权的丧失是甲午海战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日本,作为岛国,具有海洋文化的外向性开放性特点。加之土地狭窄,又常年遭台风、火山、地震的侵袭,恶劣的自然环境培养了日本人的危机感和海洋意识。在海军建设上,和清王朝相反,日本把建设海军作为国家的第一要务,赋予重要战略地位,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清政府每年从海军经费中大量腾挪用于王室扩建与颐和园工程,连续七年没有添置新舰更新大炮的时候,日本却是上至天皇下至百姓,举全国之力广筹资金,用于发展舰队,积极备战……

  诸如种种,也许早已注定了甲午海战的结局。

  一个扩张的、开放的和战争的海洋文明,同一个保守的、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内陆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也许是铸成这一结局之根本。

  3、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遭遇苦难后逆转图强的勇气和智慧,是危难险境中破浪前行的决心与行动。

  无论多么血泪深重的历史都已成为过去,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遭遇苦难后逆转图强的勇气和智慧,是危难险境中破浪前行的决心与行动。

  似乎,没有一种巨大的灾难是不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1894年,一声沉重的历史警钟终于打破了天朝迷梦,惨痛的代价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和对“海上生命线”的切肤感受。

  甲午硝烟未散,有识之士们再次关注制海权,认定谋得海军是自强之路。1912年12月,在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先生病逝后,孙中山先生亲笔写下“伤心问东亚海权”,并提出了“制海者可制世界”,指出了中国屡遭欺凌的症结所在——海权,中国无海权则无国家兴盛。

  眼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思绪却在历史的隧道里穿行,穿过甲午战争的风云和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我看到了一支现代威武的人民海军,在青岛港,在三亚湾,在大连港,在七洲四洋,浩浩荡荡的舰船军机,五星红旗正高高飘扬……

  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努力和期盼下,人民海军终于在艰难中驶向海洋。1949年4月23日下午1时30分,江苏省泰州白马庙,张爱萍召集参加海军组建工作的13名同志,声音洪亮地宣布前委会的正式指示:“今天,1949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海军诞生的第一天!” 就这样,人民海军保卫祖国海疆、开拓海洋事业的辉煌篇章正式拉开了序幕。

  历史将记得2002年5月15日这一天,青岛港上空,彩旗招展,军乐阵阵,“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上,506名海军官兵整装待发。

  遨游世界,环球远航,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来不灭的梦想。梦想的那头,是明朝郑和下西洋,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犁开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航迹。中国人的7次远航,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14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然而,此后不久却销声匿迹,再没了踪影。泱泱大国,苦难深重的历史不堪回首。今天,中国海军终于要再次扬帆远航。

  9点整,随着汽笛一声长鸣,舰队解缆起航,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环球远航的篇章。在此后的132天的时间里,舰艇编队横跨三大洋,远涉亚非欧及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环绕地球一周,先后对10个国家和港口进行了友好访问,创造了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间最长、航程最远、 航经海域最广、访问国家最多的纪录,展示了人民海军在新世纪的风采与实力。

  在郑和下西洋后的近600年后的今天,世界海军航海史上终于写下了中国的名字。

  2012年9月25日,又一个令亿万中华儿女骄傲自豪的日子。初秋的阳光照在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上,士兵分区列队,整个大连港弥漫着庄严又隆重的气氛,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从此,人民海军在走向深蓝的万顷碧波中又掀开具有里程碑的一页。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中国海军的发展。

  4、回望刘公岛,我想起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法老像上有两句名言:“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

  是的,回首人民海军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近岸走向近海,从黄水挺进深蓝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这艘巨轮从内陆放眼大海的历程。

  120年后,在“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成为世界共识的今天,在海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后,中华民族终于勇敢地站在了大海边上,把面对这土地的脸,热情地转向了海洋,拥抱了海洋。

  今天,随着人民海军的日益强大、海洋意识的不断加强和海洋文化的日益繁荣,中华民族致力于建设海洋强国,把海洋放在是国土、是资源、是通道、是战略要地、是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的重要战略高度,以一种更恢弘、大度、丰富、犹如海洋的胸襟气魄,建设中华海洋文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望刘公岛,我想起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法老像上有两句名言:“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是的,亲爱的朋友,让我们记住,祖国母亲的心中有一块挥之不去的伤痛。愿昨天的历史永远警醒着未来的路。(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 周建彩)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