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射体”难辨真容 韩导弹预警灵敏但非万能
3月31日,朝鲜在半岛西部海域射击演练,炮弹落入韩方一侧,韩方开火回击。
早在3月26日,韩联社援引韩国联合参谋本部的消息称,2月21日以来,朝鲜先后7天在位于江原道元山附近地区向日本海东北方向海域,发射88枚“短程发射体”,26日则在平壤北部的肃川向日本海发射2枚弹道导弹,依据相关监测数据判断,朝鲜发射的弹体,或为300毫米火箭弹、蛙式火箭弹、飞毛腿短程导弹、劳动导弹等。
“发射体”相近但各具特点
韩国的监测数据和分析方法虽不得而知,但从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及火箭弹各自特性分析,合理推出相关结论并无太大困难。
一方面,飞行姿态差异较大。朝鲜现役短程发射体包括巡航导弹、火箭弹、弹道导弹三类。反舰导弹属巡航导弹,弹体飞行速度相对较慢、巡航高度较低,发射轨迹相对平滑。以朝鲜蚕式导弹为例,该弹一般爬高300米后改为平飞,速度仅为0.9马赫。火箭弹为达成战役突然性,发射高度和巡航速度相对较高,且弹道呈抛物线分布。如我国WS-1B多管火箭炮,弹体最大飞行速度达5马赫,最大飞行高度60千米。弹道导弹为规避反导系统监测和拦截,需要穿过大气层,因此要获得更大的运动速度。众所周知,大气层高度通常以100千米为界线,因此如监测到的发射体最大飞行高度超过100千米,即可判断其为弹道导弹。3月3日,朝鲜发射的2枚发射体,高度达130千米以上,射程超过500千米,具有弹道导弹的典型特征。
另一方面,作战使用各有不同。导弹是“导向性飞弹”的简称,是一种可以指定攻击目标,或追踪目标动向的飞行武器。由于其讲究精确打击,通常在实施目标攻击时,不会同时发出5枚以上。3月16日、22日、23日,韩国连续侦测到朝鲜发射25、30、16枚发射体,具有典型的对集群目标实施间瞄压制或饱和攻击等火箭炮使用特征,加之火箭弹在飞行速度、高度与弹道导弹及巡航导弹差别明显,因此推断其为火箭弹合情合理。
韩导弹预警灵敏但非万能
应当说,针对朝鲜的导弹威胁,韩国斥巨资打造的导弹预警系统早已形成体系,初具作战能力。其中,海基宙斯盾系统探测距离1000千米,陆基绿松雷达则可发现500千米外的来袭导弹,空基E-737预警机装有多功能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可实施360度无缝隙空域探测。而近年来得以强化的美韩同盟,更使韩军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美预警卫星的相关情报,及时准确预知朝鲜的发射活动。如2009年4月朝鲜发射银河2号火箭,世宗大王舰宙斯盾系统15秒后即探测感知。2012年12月朝鲜突射银河3号火箭,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韩国空基E-737预警机用时97秒,陆基绿松雷达用时120秒完成目标捕捉。可以说,对于朝鲜的导弹发射活动,韩国具备分分钟的探测能力。
但是,雷达探测毕竟有别于肉眼识别,仅通过雷达获得的发射体飞行速度、高度、弹着点等数据,往往会得出合理但并非正确的判断结论。如1998年以来,朝鲜接连在位于舞水端里及东仓里发射远程导弹及火箭,美韩预警监视系统均反映发射失败,两国也曾据此推断朝鲜远程发射能力有限。但2012年,美韩自群山附近80多米深的海底打捞出朝鲜银河3号火箭发动机残骸后,首次正视了朝鲜的导弹能力,得出朝鲜“火箭核心部件已实现国产”、“真正掌握洲际导弹技术”的客观结论,对于朝鲜远程弹头投送能力有了现实客观的评估。因此,此次韩国虽高度关注朝鲜的导弹、火箭弹发射活动,但对于其发射的究竟为何种弹药、成功与否,或语焉不详,或讳莫如深,个中缘由不言自明。(曲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