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军区海防一连:有我在,刘公岛屈辱不会再现
中新网济南4月5日电 题:济南军区海防一连:有我在,刘公岛屈辱不会再现
作者 熊永岭 于安丰 马绍惠
初春,刘公岛的一个晚上,接上级围歼登岛偷袭“敌特分子”的命令后,迅即,雷达扫瞄远方目标、红外夜视仪近观各个通路,全天候的侦观设备,让借着暗夜潜入岛上的“敌特分子”无所遁形。十几名全副武装的守岛战士,以特种兵的动作干净利落地将他们全部歼灭或擒获……
这是济南军区某海防团海防一连的一次信息化条件下的实兵对抗演练。一个海防连队能把特战技能运用得如此娴熟,秘诀何在?
“不断锤炼能打仗打胜仗的招数和本领,这就是海防一连的追求所在。”山东省威海军分区司令员丁伟杰说。
120年前,号称亚洲第一的清政府北洋水师,覆没于刘公岛海域。驻扎在这里的一连官兵几十年如一日,以耻为鉴,枕戈待旦,把这个3.15平方公里的小岛建成了信息岛、火力岛、堡垒岛。他们自信地说:“这里有我,屈辱不会再现!”
“五个一”入连仪式激发习武情
1894年的甲午刘公岛之战,成为北洋水师的“绝唱”。耻辱的失败带来的是无尽苦难和屈辱:中日两国攻守异势,东亚格局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中华民族多承受了数十年的苦难。
某海防团政委张云锦告诉记者,海防一连经常用这段历史“折磨”自己,每年都要为新上岛的干部战士举行“五个一”入连仪式:看一场《甲午风云》电影、参观一次甲午海战纪念馆、上一堂甲午战争教育课、到北洋海军忠魂碑下接受一次警示教育、组织一次“铭记甲午国耻、做新时期海防卫士”演讲活动;在图书室设立“甲午风云系列谈”书柜,编印《甲午海战启示录》《忽忘国耻强我海防》、《中日甲午战争大事记》等资料供官兵阅览;集体朗诵《七子之歌·威海卫》,是一连每次晚会的压轴节目。
强烈的忧患意识,让一连的官兵做梦都在想着打仗。毕业于聊城大学的国防生排长范国坤,刚到连队时,思想有波动,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彻底变了。一天凌晨,范国坤去查铺查哨,刚走进二班宿舍,就听到有人声喊道:“一发装填!”原来是列兵赵志明在说梦话。
这句梦话像一针“清醒剂”,激发了范国坤身上那股不服输的血性。从此,他变了,每次跑步都穿上厚重的沙衣,每次练障碍都要比别人多跑一两回,每天睡前都逼自己完成100个俯卧撑、仰卧起坐和单腿深蹲,终于在年终考核时取得全团干部第五名的好成绩。
“像这样的故事在一连还有很多。”政委张云锦说,去年12月23日,轮到一排烧锅炉,时任排长许超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列兵彭旭。下午,彭旭看到连队组织武装5公里越野训练,立即找到排长要求参加训练。
步入一连营区,处处可见以甲午战争和精武强兵为主题的文化氛围,让人时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使命感。
特种兵连长带来创新之风
去年3月初,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扬威国际赛场的张茂春被调到一连。他一来,这个特种兵出身的副连长,就让官兵刮目相看。
一次演示教学,张茂春在35秒内就完成了一项训练内容,一举打破保持多年的1分16秒的纪录,让一连官兵震惊。此后,一连掀起研究训练、革新器材的热潮。
今年初,一连被山东省军区确定为夜训试点单位。翻看《大纲》,他们发现只有几页指导意见,对于训练方法和步骤一点都没涉及。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们迎难而上。器材说明书语焉不详,他们就夜以继日研究摸索;时间不够,他们就改造半地下炮库,营造一个24小时夜暗环境;器材不够,他们发动官兵开动脑筋,改进研制,3个月内就形成一批简单实用的小发明、小革新。
重机枪瞄准基线长,夜暗环境下很难确定瞄准景况,张茂春看到小孩玩的激光玩具,受到启发,研制出激光教练弹,将之装进枪膛充当基准瞄准线,彻底解决了重机枪课目夜间难以检查和校正的问题;八班长赵永钦发明了雷位灯,既避免了被敌侦测的危险,又将夜间布雷效率提高了一倍不止;上士鲍二中改进炮用照明器材,闫小刚发明了驻锄灯……
2011年,上级为连队配发一批信息化装备,为尽快使新装备发挥作战效能,连队制定了“参数一口清、性能问不倒、问题一摸准、操作零差错、设备无故障”的岗位练兵目标,培养了一批信息化建设的“小能人”,连队“远处能警、近处能控、全域能通”的能力得到提升。他们结合海防视频监控系统操作使用,研究提出的“优化侦观平台、简化操作程序、提升传输效率”改进建议,还得到了总部专家的充分肯定。
据威海军分区政委曹元怀介绍,近年来,连队连续15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在团以上比武竞赛中夺得50个冠军,30人创(破)训练纪录,涌现出了一大批训练尖子的专业技术能手。
瞄准战场苦练实战硬功
自从连续14次夺得军事训练一级连后,自信和自满的情绪开始在一连少数官兵头脑中滋长。
“比武考核得第一就能打胜仗吗?”
团党委“一班人”决定让一连“找山外山、见天外天”,在与强手、高手过招中,找漏洞补短板,进一步提升战斗力。
去年3月初,张茂春刚来时,几名训练尖子纷纷要求与之切磋。他们在各种比武竞赛中从未输过。结果,3个回合下来,这6名高手败下阵来,有的甚至连张茂春的影子也没看到,就“阵亡”了。
“但凭枪法,6名战士个个都是‘神枪手’,打出50环也不稀罕,为什么一到实战中就败得那么惨呢?”一个问号在官兵心头挥之不去,讨论迅即展开。
刘公岛上重要目标较多,遭受敌特种作战的概率大,一旦遭遇敌袭扰,传统的防御手段根本无法与之对抗。为此,他们大胆提出了“特战对特战”的作战构想。连队成立特战小组,根据可能遭受的特种作战威胁以及作战样式,选择了擒拿格斗、特种射击、目标指示和巡逻隐蔽等课目展开训练。
岛虽小,视野不能小。一连的官兵不仅把自己手中的武器装备操作得很熟练,还把目光投向世界,经常分析周边形势,寻找破敌之策。张茂春说:“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针对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建立了战备数据库,完善战备方案。”
新式运输工具的出现,使战场之敌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大幅增加。为应对挑战,连队官兵集智攻关,研究出“环形配置、机动歼敌”的打法。他们将火炮等主战装备一半配置在阵地、坑道等防御外圈,应对各方向可能面对的威胁,指挥班、特战班和一半武器装备作为机动打击力量,随时支援重点作战方向。
说到这里,张连长指着营区内保持战斗状态高炮说:“一连官兵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时刻准备迎战入侵之敌。”
一连官兵根据驻岛实际,将战备物资长期布置于炮阵地和坑道中,确保一有情况,能立即进入战斗状态。为提高守岛控海能力,他们整修了炮兵、防空兵专业训练场和战备坑道,扩建了战备道路,完善了战术训练场、射击训练场,保障了实战化战备、训练需求,连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不断增强。
无惧险难锤炼铁血精神
在北洋水师曾经练兵的古战场,记者见识了一连官兵操练刺杀的虎虎生气。
去年3月初,张茂春刚调入一连,提议恢复刺杀操训练。第一堂课,他首先让一名虎背熊腰的战士出列:“不管用什么方法,上来刺倒我。”只用一个回合,他就把战士挑翻在地。
如今,这样的捉对厮杀,几乎每天都在一连上演,在战士逼视对方的眼神里,能看到一团跳跃的火焰。
连队指导员万伟告诉记者,战争年代,我军就是以敢于“刺刀见红”威震敌胆。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面练习拼刺刀的胆量和勇气,让刺杀从技术上升为一种精神。
为锻炼官兵的意志品质,他们还经常将官兵全员额拉到野外。训练昼夜连续实施,险难课目轮番上演,孤岛生存训练持续展开,让官兵在经受心理和生理的极限考验中,锤炼官兵“英勇顽强、能打胜仗”的过硬作风。
去年,一连参加威海军分区组织的比武竞赛,上等兵石志昂在战术比武时手掌多处划伤,碎石子嵌进肉里,鲜血直流,军医给他简单包扎后建议他退出比赛。他摇摇头:“我不能拖连队后腿,等我把最后一个课目单杠考完,任凭安排。”考单杠时,他手上的纱布已经被鲜血浸透,但他依然咬牙坚持,直到完成83个引体向上才退出比武。
现在,提起一连的官兵,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2月19日下午,一连官兵扛着圆木沿环岛路训练。当跑到码头附近的路口时,发现海军某部正在组织3公里考核。一连官兵准备绕道时,海军官兵却主动为他们让路,鼓掌赞道:“一连的兵,真猛!”(完)